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谱写新时代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新篇章,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校团委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多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郑州市于寨村、郑州市中牟县韩寺镇东营村、安阳市汤阴县等地开展水库调研、义务植树、生态文明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各团队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做调研、受教育、长才干,共同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分类有道 垃圾变废为宝
7月31日,文学院向阳花爱心会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洛阳市伊滨区下庄小学的学生们进行了线上垃圾分类的讲解,普及生态文明小知识。实践队员们通过询问采访了解到同学们所在地多为农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分类装置。为填补垃圾分类教育的空白,实践队员邀请学生、学生家长及当地村民来参加有关“垃圾分类”的课程,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的覆盖范围,增强垃圾回收利用力度。队员们通过讲解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别以及再利用方法,鼓励实现垃圾回收利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分类有道,垃圾成宝,从正确分类投放处理垃圾开始,让我们的城市更加清洁美丽,让我们的生活过的更加幸福美好。
水库调研 水色天光共蔚蓝
生命科学学院城乡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队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汤阴湿地公园展开汤阴小河水库实地调研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实地考察与采访两个部分。在考察过程中,小组成员采取绕湖行走和乘船的方式对水库进行实地考察,并分别在不同位置进行水样采集和记录。小组成员通过走访当地的青年志愿者了解到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河流污染问题,政府关闭、拆除汤河沿岸多个畜禽养殖场和污染企业,同时依靠小河水库建立了现在的汤阴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小河水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改善了湿地生物栖息环境。
植树造林 青山常在水长流
音乐学院社会实践队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枫树山林场,帮助当地种苗工种植树苗。枫树山林场建立于1926年、是江西省建场时间最长、面积最大、职工最多的国有林场,经过逐年发展壮大、已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年产各种苗木、具有较强的科技力量与较丰富的生产能力。实践队员跟随工作人员学习种植树苗的基本操作,有条不紊地挖坑、整地、栽苗、扶正压实、浇灌,辛勤劳作过后,新栽植的小树苗整齐有致,棵棵傲然挺立,在春风的轻抚下轻轻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
乡村考察 农村旧貌换新颜
为帮助提升于寨村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于寨村村容村貌,化学化工学院“改善村容村貌”社会实践队前往河南省郑州市于寨村,为于寨村村民宣讲环境保护知识。宣讲前,实践队员对于寨村村庄进行初步考察,在了解到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和防护意识不够到位后,卢卯锟找到于寨村村委书记马五宾,并在马书记的指导下,前往于寨村文化广场进行宣讲,向当地村民宣传垃圾污染的危害、应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关于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忆旧迎新 铸造绿色生态园
信息技术学院“芯系中华”实践队队员前往河南省民权县申甘林带开展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林场工作人员热心地为队员们讲述林场的故事,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在豫东平原上留下了连绵的沙丘群,村里村外堆满沙,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治沙治荒,于1950年成立民权林场,植树造林、治沙治荒的战役就此打响。民权林场从茫茫沙丘到郁郁林海经过三代人,六十八年的坚守,在2015年底,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队员们参观林场、聆听故事、宣讲生态知识,号召青年大学生学习先辈坚定不移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保护生态文明,铸造绿色新家园。
宣传讲解 文明旅游传佳话
国土与旅游学院开展了“志愿伴“旅”,文明畅游”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来到河南省卫辉市太公镇的姜太公故里,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带领游客去探索家乡景区的独特魅力,为游客们宣传讲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实践队员们回到家乡为社区居民、校园学子进行“树立文明新风”系列宣讲,普及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景区保护等文明出游知识,在活动中锻炼了宣传实践能力,更提高了居民群众绿色出行、文明旅游的意识。
今年暑期,各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专业优势, 到城乡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展示了洛师学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与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李静钰 李恕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