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年12月20日

 

前言

洛阳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始建于1916年的河南省立河洛师范学校。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15年获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资格。201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赢得“有活力、有品位、有温度、有颜值、有潜力”的“五有”高校美誉。

学校现有23个学院,2个公共教研部,71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

2018-2019 学年,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评估整改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积极开展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不断夯实办学基础,优化办学环境,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

总体目标定位: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植根洛阳,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需求,为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总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南基础教育为宗旨,坚持“德育为先、素质为本、实践取向、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与新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学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1个,涵盖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表一   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科门类

本科专业

数量(个)

文学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秘书学、英语、日语、翻译、商务英语

8

历史学

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2

教育学

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

8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数学

2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物理学、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应用心理学、地理信息科学

10

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4

农学

应用生物科学

1

管理学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土地资源管理、酒店管理

11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

3

艺术学

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美术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书法学

12

合计

71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共31014人,其中本科学生24595人,普通高职(含专科)学生数508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9人。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2.86%。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8年9月,学校计划招收本科生6700人,实际招生6694人,实际报到6611人,实际报到率为98.76%。

招生投档线保持较高涨势,文科高出省定二本线96分,理科高出省定二本线102分。汉语言文学、法学、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生物科学等专业投档线上一志愿报考率均超过100%,部分热门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300%。省外生源质量保持稳定,内蒙古、天津、重庆、贵州、河北、辽宁、云南、福建等省(市、区)投档线均高出省定线40分以上。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师风高尚、结构较为合理、业务能力较强、充满发展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018-2019学年,通过内培外引,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明显改善。学校现有教职工1874人,其中,教学单位专任教师1442人,外聘教师310 人,折合总数为1597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1014人,折合数为30447.6人,生师比为19.07:1。

教学单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483人,占比33.5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51人,占比31.82 %;硕士学位人员827人,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88.63 %。“双师双能型”教师217人,占比15.05%。教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优秀专家、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2人次。

学校坚持回归教育本分,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强化“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理念,校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带头为本科生授课。将教授、副教授在聘期内是否完成规定的本科课程教学任务作为年终考评、聘期考核、评奖评优的必备条件。严格执行“晋升教授、副教授以上职务的教师每学年至少讲授1门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课程”制度。

 表二  2018—2019学年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情况

类别

总人数

项目

授课

人数

百分比(%)

课程门次(门次)

百分比(%)

课程门数(门)

百分比(%)

学校

/

/

10318

/

3262

/

教授

119

授课

教授

104

87.39

517

5.01

276

8.46

副教授

399

授课

副教授

335

83.96

2,507

24.3

961

29.46

(二)教学经费

学校坚持“以教为先,以生为本”的理念,每年对教学经费投入与增长进行论证审议,优先列入财务预算,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稳定增长,确保本科教学经费足额、及时到位。2018年,本科教学经费为10286.73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778.1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事业费拨款和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14.65%。

 表三  2018年教学经费使用明细表

教学经费使用明细

金额(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7,920.93

教学改革支出

477.69

专业建设支出

326.88

实践教学支出

907.1

其他教学专项

52.31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199.7

教师培训进修经费支出

38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

20.12

合计

10286.73

(三)教学设施

1.教学用房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40677.22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61㎡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2.06㎡。共有教室440间,总座位数40840个,其中多媒体教室338间,总座位数35109个;语音教室25间,总座位数1527个。计算机房42间,总座位数3125个。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室等各类教学用房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能满足不同类型和班级规模课堂教学的需要。所有公共教室除安排日常教学外,均向学生开放,用于自主学习、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主题教育等课外活动。

2.图书资料

学校现有图书馆1个,资料室24个,总建筑面积5.49万㎡。拥有纸质图书239.84万册,电子图书284.17万册,中外文期刊5307种,各类数据库28个,各类型特藏文献27060册(件)。生均纸质图书达到78.79册/生,年新增图书141698册,生均年进书量4.65册。

3.教学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4个,校内实验实训室510个。实验室、实训室总面积约6.9万㎡,仪器设备台套数35061台(套),仪器设备总值4.17亿元。近两年,生均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1600元/生和13700元。

 

表四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统计一览表

年度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万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万元)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教学用计算机(台)

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台)

2018

36196.48

1.16

6124.45

20.37%

11670

37.28

2019年9月

41708.27

1.37

10917.23

38.69%

11409

36.79

 

4.信息资源

学校建成“万兆主干、千兆桌面”的扁平化网络,是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采用GPON技术,实现全光接入,铺设室内外光缆40余㎞,蝶形光缆190余㎞,建立室内外光交箱22个。教学办公区信息点共计4900余个,涵盖楼宇所有房间,校园网总出口带宽4.12G。基本建成随时随地能联网、能学习的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重要保障。

中心机房有50余台高性能服务器,2台小型机,有虚拟化存储系统、云平台、智能 DNS、高端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链路负载均衡、WEB防火墙、安全监控系统、双认证系统等,为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提供支撑。

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建成教务管理、网络学习空间、OA系统、智慧迎新、学籍管理、电子邮件系统、网络集控型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一卡通系统等20余个应用系统。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建设双活数据中心和统一数据与统一认证系统,将各应用系统整合成统一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统一门户,为教育教学服务。

将全部公共多媒体教室进行桌面云部署。建成常态化互动录播教室7间,高清互动录播教室2间,精品慕课制作室2间,后期视频制作室1间。2019年建设26间智慧教室,8间微格教室,先进的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教育信息化打造高起点高效能的技术平台,为教育教学信息化提供良好环境。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目前还在招生的61个专业划分为教师教育类、应用科学类、应用技术类三大类,分别制定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

 

表五                         本科专业分类一览表

专业分类

本科专业

数量

教师教育类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

15

应用科学类

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日语、商务英语、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书法

18

应用技术类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翻译、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音乐表演、舞蹈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

28

合  计


61

2019年,确定动画、应用生物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3个专业为拟淘汰专业;确定市场营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秘书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社会工作等6个专业为黄牌专业;暂停动画、应用生物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秘书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小学教育(普通类)、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方向)、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等11个专业(专业方向)招生。

制定《洛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提升计划》,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按照“保持优势、突出特色、创新驱动、示范引领、集群发展”的思路,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育特色优势专业,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9年,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进会,推荐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汉语言文学等7个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课程建设

按照“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形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2018—2019学年,共开设课程3537门,其中专业课3389门,公共必修课90门,公共选修课58门。另有公共在线选修课78门。

制定《洛阳师范学院在线开放课程管理暂行办法》,鼓励教师将“爱课程”“学堂在线”“尔雅通识课”“智慧树”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加大对校级以上在线开放课程支持力度,完善在线课程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激励教师积极运用互联网工具和先进教学理念开展课程建设。《大学物理》《管理学》《哲学与人生》《洛阳古都史》《生命教育与生命成长》等5门课程被评选为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荐《教育心理学》《语言学导论》2门课程参加2019年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立项建设《有机化学实验》《旅游目的地管理》《信号与系统》《学前儿童保育学》等11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三)教材建设

严格执行《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坚持必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坚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严格规范境外原版教材的选用。规范教材选用工作程序,实施学校、教学单位、基层教学组织、任课教师四级质量保障体系。严把教材征订关,从源头保障教材质量,确保优秀教材进课堂,共享国家优质教育资源。

印发《洛阳师范学院关于成立教材课程管理工作委员会的通知》,进一步做好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管理工作。积极参与河南省应用型教材建设,牵头编写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教材。

(四)教学改革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基于真实任务与真实过程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推行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全面推进“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2019年教学单位组织“学习通”“雨课堂”专项培训会议30余次,已有18个教学单位使用“学习通”或“雨课堂”,覆盖160余门课程,180多个班级,8000余名学生。

2.强化教学评价改革

强化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总评成绩中的构成比例,根据学生课堂讨论、随堂测验、作业、调查报告、文献综述、课程论文、读书报告、期中考试等多方面情况确定过程评价结果。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采用笔试与口试、理论与实践、开卷与闭卷、独立与合作、讨论与讲演、卷面与实际操作等多元考核评价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推广“达标制度”,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评价,通过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与相关学院和培训机构合作建设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心,为学生学习技能、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提供安全、便利、优惠的一站式服务。改变单一的校内评价模式,鼓励各专业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引入行业、企业等校外“第三方”评价机制。

3.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制定《洛阳师范学院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动通识教育必修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做好个性化指导,促进大学生通过学习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的协同发展。

深化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将各专业作为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功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办好“翔悟班”“青马工程”“永信班”,充分发挥学生先进分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学习过程管理,以建设课程思政“金课”为目标,切实推进学习过程管理改革。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拟遴选30门课程作为2019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4.重视教改成果应用

制定《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管理,有力推进教学改革,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励工作,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学校教学改革规划总目标有计划地分解到各二级教学单位,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对教学改革重要事项定期督查,年终各教学单位对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详细汇报。

重视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在各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项过程中,均对项目的推广应用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并将其作为项目鉴定和评奖的重要指标。

(五)实践教学

制定《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计划》,优化“两结合、项目化、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精心遴选实验项目。协调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围绕行业企业需求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依据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科学确定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专业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2018-2019学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特等奖、国家级铜奖个各1项的好成绩。在第十七届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中,我校16名学生参赛,其中15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学校获得团体一等奖。在“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机器人大赛、全运会等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430余项。通过专业竞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主题园区”项目,顺利通过教育厅考察组实地考察,获批河南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六)毕业论文(设计)

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利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的提交、修改和检测以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全过程管理。2019年,表彰271篇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66名优秀指导教师。

制定《洛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对学术不端问题零容忍。2018年论文检测发现一名学生的论文查重率过高,学校撤销该学生的法学双学士学位,注销双学位证书;对所在学院全校通报批评,取消学院2019年度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评评优资格;对指导老师进行约谈,杜绝类似情况发生。2019年共7598名毕业生论文查重,查重22794次,给予不符合《洛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的104篇毕业论文(设计)延期答辩或延长学年处理。学校成立整改小组,加大对近三年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查范围,对查出问题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整改,对全校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提出明确要求。

(七)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和“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把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创业政策宣讲融入到学生教育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教育起就逐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明确的就业目标。开展GYBSYIB等系列创业教育、就业意向统计调查,举办求职简历大赛、模拟面试,组织专场招聘和大型双选会,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服务,助推学生顺利就业。截止目前,学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到基层就业意愿有明显提升。其中,仅到新疆、西藏就业学生就超过百人。

出台《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采取在就业基地召开就业办主任会议等形式引导学院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设就业基地、拓展就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2018年,授予洛阳东方外国语学校、洛阳华洋国际学校、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三六六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十家用人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十佳就业基地”称号。

四、专业培养能力

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67个本科专业,各专业按照学校总体要求和安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充分共享学校教学资源条件,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各主要专业培养能力和发展水平基本状况如下:

1.汉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专业概况:本专业专任教师共有46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8人。现有学生786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能豫西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育工作者。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培养的学生能较为熟练的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具备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能够胜任初中语文教学,并能从事新闻、文秘、行政等工作。但在实际培养中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数较少,学生毕业后多在豫西地区中小学语文教育行业。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较少。

   专业特色、优势:突出师范教育和河洛文化育人特色。师范教育方面,系统开设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中国书法训练、演讲与朗诵、微格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综合训练等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在河洛文化育人方面,开设了洛阳非遗生态调研、河洛诗词欣赏、洛阳民间文学调查、《洛阳伽蓝记》研究、地方戏专题研究、洛阳方言辨证等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课程群。

   教授授课情况:教授均在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平均周 3学时。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第二课堂体系,结合河洛大讲堂、名企大咖进校园、创客大讲堂等专题讲座,切实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历史学

专业简介:历史学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13人。共有学生353人。

专业培养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系统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师范教学技能;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扎实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开阔视野,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本专业以主要以培养中学师资为目标,立足专业办学的优良传统,充分调研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以及历史学科教学现状,根据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在重视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从课程实践、专业考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体系完善,贯穿到专业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力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优势:历史学专业以河洛文化育人为特色,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育教研、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充分运用河洛文化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教授授课情况:历史学共有教授6人,分别担任《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概论》《宋史专题》《河洛文化》《中国历史要籍选读》《英国史》《美国史》《日本史》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概况:本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381人。目前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副教授24人,博士及博士后23人,讲师22人。

专业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读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师职业基本素质,能够胜任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合格教师。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目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要来源。培养目标与本地区人才需求适应性相一致。

专业特色、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有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河南省重点学科。

教授授课情况:本专业8名教授均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每年均能在河南省师范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华文杯”比赛中获得特等奖;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永信班”获得教育部表彰。按要求完成创业基础课程;学生在“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

4.英语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在校生 674 人,专任教师 32 名,教授 4 名,副教授 10 名,外教 3 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3 人,多人至国外访学。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外语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具备有效教学能力,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英语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能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就业率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比较满意。多年来,英语专业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社会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

专业特色、优势:本专业秉承洛阳师范学院百年老校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以“办精品师范,塑优秀教师”为己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师范技能达标制度促使学生主动加强英语语音、口语、板书、课件设计、课堂教学等技能的训练,并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支教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夯实职前教育,促进了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动性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明显的英语教师教育特色。

教授授课情况:本专业教授均承担有本科生教学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知识,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5.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1人,博士 17人,硕士生导师8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高校杰出创新人才3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6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教学标兵3人,4人次获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学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毕业生大多分布在省内中小学,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 度高,岗位适应性较好,目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教学骨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良好。

专业特色、优势:本专业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 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有较强的数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和师范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为理念,确立“实践教学、创新驱动、职业导向”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授授课情况:本专业所有教授每学期均为本科生授课。

创新创业教育: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等课程,高年级学生开展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和创业;针对性开设选修课程,强化学生市场参与和主动就业意识,适应各类日益兴起的教育新兴产业;以练就创业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实训活动。

6.物理学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教师3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3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5名。有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一个、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6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6名、洛阳市优秀专家2名。2009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能在中等学校进行物理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其它相关领域的教育、技术和管理工作者。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培养的学生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中学物理教师及教育管理能力,具有适应中等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

   专业特色、优势:通过与地方教育局、基础教育学校建立教师教育联盟,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阅读教育经典、教育专著,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三笔一画”、课堂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等环节培训、教学技能达标、顶岗支教、卓越中学教师实验班等多种手段,强化学生教师教育能力培养。

   教授授课情况:教授均在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平均周 4 学时。

创新创业教育:统一开设双创教育课程,举办大学生创业创业训练。每年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余项,并以学生第一作者及挂名作者发表核心以上论文十余篇。

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概况:现有教职工28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高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电气行业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8人。现建有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等28个专业实验,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2012年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16年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年获批电子电气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精品课程9项,2017年获批1项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装备制造、电力系统运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信息处理、设计施工、企业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具有家国情怀、扎实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电气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该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毕业生可从事电网、发电厂、电力设计院、电气装备制造企业、控制类企业从事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技术性工作或者管理类工作。

专业特色、优势:该专业强电与弱电相结合,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高度契合。专业建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

教授授课情况:目前我专业有教授两名,高级工程师1名,承担了我专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高频电子线路、嵌入式系统设计、集散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训、电气自动化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我专业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基础类职业教育课程,此外,还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培训班;在专业建设中,以学院的EBI众创空间为平台,以“课-创-赛”为主线,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积极为学生搭建包含创新性实验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8.化学

专业概况:化学专业(师范类)专业教师3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讲师13人,博士学位28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系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熟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较高的教师教育职业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热爱教育事业,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下的化学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在化学及化工、环保、食品、轻工等相关学科领域从事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基本能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2004年以来,本专业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2000余名本科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各自的企事业单位中成为骨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专业每年的就业率和考研率均位居全校前列,学生历年来就业率达95%以上。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国内、河南省和豫西地区的中学,以及与食品、药品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专业特色、优势:2007年,化学系有机化学课程首次开设了双语课程教学,2013年,有机化学双语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7-2018年,连续12届参加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13位大学生获一等奖,2位二等奖,11位以上三等奖。2014年,傅玉琴等的“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经验获河南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 教授授课情况:现有教授7人,大部分都承担着1门的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教师教育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创建“卓越化学教师实验班”,“2+1+1”实验班和“大地名师班”等卓越人才计划;通过“师范技能达标”,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不断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和微格教学训练。在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指导下,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同时利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成立各种协会,动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参加省内外各种学术竞赛,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专业技能。

9.应用化学

专业概况:应用化学专业现有专业教师人员数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1人,博士学位13人,省高校创新人才1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3人。2012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河南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新材料、工业分析与检测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培养的毕业生基本适应人才需求。

专业特色、优势:本专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学生今后就业和自身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毕业生适宜在质检、化工、材料、医药、环境、能源、食品、生物、轻工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应用研究、生产开发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教授授课情况:现有教授2人,承担专业方向限选课课程(配位化学和材料化学)和专业能力课程(物理化学实验和材料化学实验)。

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专业导引课、学科前沿、创业基础等“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实验教学与考核方式,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拓展校外创业实践育人基地。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概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及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兼备未来视野、全局视野和国际视野,具备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相关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胜任计算机相关科学研究、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该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办学方向和培养总要求,符合学院发展成为教学与实践并重、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有品牌特色的示范性应用型工科学院。

专业特色、优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形成了“以专业改革与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动力,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突出”的专业特色。2010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16年在全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评估中名列前茅。

教授授课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教授,承担了部分主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

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师将自身科研内容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CM、蓝桥杯等课外科技活动,聆听各种专家学者讲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11.新闻学

专业概况:本专业专任教师共有12人,其中副教授3人,博士5人,“双师型”教师人数3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且拥有传媒从业经历。现有学生287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完善,全媒体新闻传播技能突出,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文化传播公司、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新闻、广告、经营管理、公共关系、营销传播、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媒体发展需求的政治可靠、业务扎实、品行端正,熟悉行业发展现状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系统地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在新闻媒体行业、企事业和行政宣传部门从事信息传播与宣传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特色、优势: 新闻学专业是教育部和中宣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河南省首批入选专业;注重实践教学,大力发展校媒共建人才培养应用平台,初步确立“面向地方、校媒合作、协同培养、以践带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直优良的实践教学队伍;在校媒共建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教授授课情况:本专业暂无在职教授授课。

创新创业教育: 强化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并把创新船业纳入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在校媒共建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实验班”,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2.旅游管理

专业概况:旅游管理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37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0人,教授、副教授7人,讲师9人,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另有外聘兼职教师16人,其中企业导师11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专业领域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旅游专业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人文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本专业立足于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注重学生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不仅按照旅游学科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旅游管理、酒店服务与营销、涉外旅游3个专业方向,同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计算机信息管理、旅游商品设计、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并且,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和优化专业方向,高起点建设卓越旅游创新人才、卓越酒店经理人、卓越导游与国际领队人才培养特区,全面推进卓越人才与特色人才培养。

专业特色、优势:作为学校特色的应用型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于2014年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2016年入选教育部英国全球繁荣基金项目,2017年获河南省重点学科、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拥有河南省智慧旅游工程技术中心;设有河南开元盛世规划设计研究院、洛阳教育旅行社、洛阳旅游研究中心等机构,并是中国旅游研究院观察员单位,是国家旅游局中部文化旅游培训基地理论教学点。同时,旅游管理教师团队获选了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20个“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教授授课情况:本专业现有1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担任7门专业基础课程、9门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

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创新创业的教师团队,从校外建有20余家景区实习基地,30余家酒店实习基地,10余家旅行社实习基地,2家科研合作单位中,邀请行业企业、风险投资界专家指导创新创业,激发学生的兴趣。

13.音乐学

专业概况:本专业现有在编专职教师41人,有高级职称16人,有博士学历学位者5人,教师中有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专家2人,硕士生导师4人。有全日制在校生600余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的办学定位,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音乐学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在文化、教育、媒体等某一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积极探索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适应度,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立足洛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适用基础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音乐师资,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与人才需求的适应度高,社会满意度强。

专业特色、优势:2010年3月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已形成了专业发展思路清晰、办学特色鲜明、师资队伍雄厚、教科研成果丰硕、教学条件优良、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整体状况,各方面均在河南省同类高校中有明显优势。

教授授课情况:音乐学专业现有教授1人,承担了本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返聘退休教授马春莲教授承担音乐学专业的部分教学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知识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4.音乐表演

专业概况:音乐表演专业现有在校生575人,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人,讲师16人,博士研究生学历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8人,其中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4人。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水平音乐表演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国民音乐教育和社团音乐组织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本专业人才培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河洛音乐文化学科为引领,培养区域特色鲜明,具备音乐表演、教学、演艺策划等多方面能力的高端音乐表演人才,具备能胜任文艺表演团体、文化管理部门、社会艺术教育、文化传媒公司、广播影视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专业特色、优势:音乐表演专业拥有多所省级人才培养及研究基地,如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人才培养基地等,通过高质量平台建设,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完备,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锻炼成才的机会。

教授授课情况:现有教授1人,承担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制度,保障学生创业途径的便捷和有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创新竞赛活动。

15.美术学

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师范类专业,目前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5人。现有学生544人。专业有中国画、油画、雕塑、书法4个专业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管理能力,熟悉教育政策和法规。培养学生掌握美术创作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之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素质、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中小学美术教学、创作、研究人员及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工作者。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培养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到豫西地区中小学以及培训机构对美术教师的需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培养卓越教师的基础上,在高年级开设专业方向,一方面强化美术专业素养促进美术师范水平的提升,一方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确保学生具备优秀的美术师范水平,并且强化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专业特色、优势:突出师范特色,重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近年来与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合作密切。在培养合格的教师素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特长,学生以优秀的美术创作能力保障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力。

教授授课情况:教授均在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

16.绘画

专业概况:本专业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9人。现有学生288人。绘画专业有油画意象表现、油画本土化、中国画写意画、中国画工笔画、木版画研究和水彩民族化六个专业方向。2015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掌握绘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体现时代审美取向,又有积极探索相对独立个体艺术价值的专业人才;能在艺术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创作、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能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画院等文化产业基地从事策展、研究、创业等专业性学术人才;应用型创新意识的艺术工作者及相关职业绘画创作研究人员。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培养目标围绕河南及豫西地区尤其洛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主线索,这几年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专业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许。

专业特色、优势:2007年实行工作室教学体系,目前设立有6个教学工作室,。为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绘画系专门设立中国画、油画创作工作室和由校外著名中国画画家陈钰铭先生的水墨研究工作室,引导学生创作、参与竞赛,在教学中强调“展教结合”、“以展促教”,以引导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参于度并加强实践能力。

教授授课情况:教授均在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

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安排组织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并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以此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在近几年中30多人次参与省级比赛活动中获奖。

17.工商管理

专业概况: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学生350人,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校级特色专业,校级教学团队。录制校精品课2门。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管理、经济、法律基本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备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企业管理、商品流通、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目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率在97%以上,学生就业渠道广,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适应性强。

专业特色、优势:双导师制、五个一工程、商务系列讲座、成立众创空间,推动学生创业、校企、校政、校地合作紧密、强化竞赛杠杆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未来CEO班、实验教学。

教授授课情况:该专业授课教授2名,讲授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创业学等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商学院重视创业教育,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众创空间,已经入驻近60个创业团队,共有500余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和体验。

18.小学教育

专业概况:本专业有小学教育普通本科,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公费师范生),均为四年制本科,弹性修业年限为 3—6 年。专职教师队伍:小学教育系现有专职教师3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10人,助教13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其余全部拥有硕士学位。小学教育普通本科在校生290人 ,小学教育全科教师(本科)在校生376人。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287人,就业率为85%。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良好。

专业特色、优势:小学教育专业在2017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2018年小学教育系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基于三年一次的专业发展SWOT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2+1+1”等形式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教授授课情况:教授2人,主要担任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的教学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本专业在通识教育平台开设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课程,并在通过各类专业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除此之外还开设专门的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课程。

19.学前教育

专业概况:2016年学前教育专业获批校级特色建设专业,当年获批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7年以优良的成绩通过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评估,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现有教职员工60人,外聘教师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0人。现有普通本科学生1074人。

专业培养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足河南、辐射全国、服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以“四有”好老师标准培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托幼机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的学生85%以上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专业与职业吻合度达91%。

专业特色、优势: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协同创新育人项目,实施“四结合五级实践教学”的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幼教实际的实践能力水平。

教授授课情况:本专业现有教授5人,每年度均承担有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大赛等。重视学生见习实习工作,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开展“金色远航”系列活动,助推学生适应社会,提升服务社会的竞争力。

20.制药工程

专业概况:本专业目前共有 18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其中教授2 人,副教授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0人,双师型教师9人。现有学生 194人。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制药、化妆品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艺及工程设计、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和科技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需求适应性情况:2017年,开始招生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以培养药妆行业的高级应用人才,随着专业建设的水平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本专业招生情况态势良好。至今还没有毕业生,2018年广州众多化妆品企业对毕业生的期盼说明了社会对药妆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

专业特色、优势:本专业培养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的药妆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功效评价方面的专门人才,具有特色。以牡丹、杜仲、槟榔为开发主要开发对象,以目标任务为导向,强化实训、提高学生工程技术的能力。

教授授课情况:两名教授近年来担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合成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及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专业导论、创业基础等“通识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有药妆GMP生产车间、功能评价设备供学生创新实践。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印发《洛阳师范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着力提升全校上下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知晓度和认同感。各单位分别制定活动方案,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全校教职员工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办学定位,提升办学理念,凝练学校和学院办学特色,为进一步强化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科研反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10月,学校召开本科教育工作大会,“坚持立德树人,实施一流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坚持协同创新,构建一流育人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建立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课堂”“狠抓教风学风,营造一流育人环境”“完善管理机制,创建一流教学质量文化”“强化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等九个方面,提出全面推进建设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的新举措。

会议拟定《洛阳师范学院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洛阳师范学院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洛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提升计划》《洛阳师范学院课程质量提升计划》《洛阳师范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洛阳师范学院拔尖人才培育试验班培养计划》《洛阳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14个文件,严格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认识评价和激励导向。

(二)校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校领导班子坚持半年至少听取一次教学工作汇报,平时随时研究教学工作,把教学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涉及教学工作的议题优先列入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题进行研究。截至12月份,党委会研究教学工作19次,校长办公会研究教学工作12次。

校领导班子成员对口联系教学单位,关注教学工作和评估整改,积极参加教学工作会议,经常参与人才培养活动。学校领导每人联系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听1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听课、谈心谈话、听取汇报等形式,全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状况和思想动态。2018—2019学年,校领导听课共计38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9次。

(三)完善质量保障规章制度

2019年制定修订《关于加强学校领导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施办法》《关于成立课程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洛阳师范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案》《洛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落实落细。修订《学士学位管理办法》,严格学位补授程序,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落实巡视整改要求,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管理办法》,增加师德师风考核内容和分值。修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管理办法》,对学校各级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课堂、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次数做出硬性规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组建“拔尖人才培育试验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强化日常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检查

每学期开展期初、期中、期末和日常教学检查。期初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教学准备情况和教学环境、教师按时到课情况、教学资料准备情况、学生出勤情况、教材持有情况、课堂纪律等。期中检查以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效果为重点。期末检查主要是考试组织、考风考纪情况。检查结果在校园网通报,并督促整改。

2.课堂教学考评

学校开展网上学生评教工作多年,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双促进,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满意度。2018-2019学年,学生参与网上评教率达100%。同时,学校规定各教学单位开展同行、领导的评教,综合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评教结果更为科学、准确。

3.达标认定

2018年,开展第18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达标认定工作。学校教学督导组对各教学单位申报的66位青年教师进行随机听课,结合课堂讲授、教学材料、学生表现给出最终成绩。本年度有12位教师达标不合格,整体达标率81.8%。

4.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学校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每两周组织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负责人例会,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2018-2019学年,完成8次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向各教学单位共反馈有效信息2091条,其中涉及教师教学1651条,教学设施238条,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202条。通过健全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确保及时掌握教学运行状况,提高了抓教学管理的实效。

5.专项评估检查

根据教学工作重点,先后组织试卷质量专项评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检查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情况检查、申报高级职称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情况检查等多个专项检查工作。将检查结果分类汇总后分别反馈到相关教学单位,让各教学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有力提升了教学工作质量。

6.教学单位教学工作考

2019年,完善教学单位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调整定性、定量考核项目,优化考评办法,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单位教学工作年终考评结果与单位评优、年终绩效挂钩,充分调动教学单位重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五)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建设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采集内容包括教师、学生、专业基本信息,以及课堂教学、教学建设、教学获奖、学生指导等信息。结合数据监测教学运行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发现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形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六)专业评估认证

2019年,组织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应用统计学、广播电视编导、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学、美术学、物联网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参加全省专业评估。召开专业评估与认证促进会,解读专业评估结果;组织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师范类专业认证培训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培训;制定专业认证规划,将15个师范类专业和6个工程教育专业列入2020—2025年专业认证计划。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参加2020年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应届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2019届普通本科毕业生7131人,其中授予学士学位人数7107人,学位授予率99.66%。授予第二学士学位人数285人。

(二)攻读研究生情况

2019届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790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11%。其中1/3的毕业生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双一流”大学。

(三)本科生就业情况

201810月起,启用“工作啦”精准就业招聘服务平台,筛选优质企业注册并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激活账户后可以发布求职信息,实现学生求职意向与用人单位招聘需求精准匹配。2019年,为洛阳市河回族区教育局、新疆伊犁哈沙克自治州教育局、上海精锐教育培训有限公司等115家用人单位召开专场招聘会共140场。2019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截至2019年8月底,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86.29%,其中升学790人应征入伍1人,出国105人,创业31人。

(四)毕业生成就

学校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毕业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塑造了享誉河南的“牡丹牌”毕业生形象,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历届毕业生中,一大批校友立足本职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职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和骨干,毕业生中既有基础教育系统的管理人才,也有各类学校的骨干教师,特别是豫西地区中小学校长、名师,具有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也有教育与管理精英,既有商业英才,也有政界骄子,还有各行各业的骨干劳动模范等等。

如全国优秀教师、栾川县外国语学校校长李志忠,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洛阳市十佳青年教师、洛阳幼儿师范学校校长张家森,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党委副书记潘文武,洛阳地矿双语学校校长司马恒,洛阳五十六中学校长梁焕霞,洛阳广播电视大学书记刘秋收,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袁全超。中部战区某部“强军精武标兵”,学校大学生士兵王方,入伍后,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中国五百强企业伊电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霍斌,洛阳市政协委员、洛阳翘楚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洛阳荷香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国举。先后获得“河南省百名青年创业风云人物”“洛阳市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张旸,自小习武,刻苦努力,2004年至今获得多次拳术冠军,刀术冠军;2009年获得美国国家级裁判称号,并多次入选美国国家队选拔赛,大学生校际武术锦标赛,知名国际武术赛事裁判员队伍并多次获得优秀裁判员称号;2018年获得国际级裁判员称号(仅限美洲武术总会里23个国家)。陈西伟,创办新像素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已成功入驻国家863中部软件园。杜自然,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

七、特色发展

传承创新河洛文化  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洛阳师范学院所在的河洛地区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文明,成就了底蕴深厚的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以民为本、遵礼重乐、知行合一、厚德载物、家国情怀等特色。学校植根河洛大地,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洛阳地域文化资源,将河洛文化的优秀资源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构建了以河洛文化为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独特的河洛文化育人资源

1.特色馆藏丰富

学校依托得天独厚的河洛文化资源优势,致力打造馆藏文化。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与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物陈列馆,收藏历代墓志石刻精品500余件、拓本数千件,珍贵古籍、碑拓、陶器、青铜器1000余件,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洛阳铲博物馆有各类藏品300余件;洛地契博物馆收藏历代契约文书2000余件;“根在河洛”洛阳档案史料展览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展出了河洛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中国三彩艺术馆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三彩艺术作品近千件;中国石画艺术馆陈列了国内首创的石画艺术作品数百件。这些馆藏常年向学生开放,成为学生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

2.育人平台完善

学校成立的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河洛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是河南省第二批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研究基地。学校先后获批了河洛古籍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河洛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河洛文化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建有河洛文化、艺术河南、武术河南、河洛星辰、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等十余个网站;与洛阳博物馆、洛阳考古研究院、龙门石窟、民俗博物馆等本地数十家考古、研究和收藏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学生文化艺术教育的资源平台。

3.研究成果丰硕

经过长期积淀,学校形成了历史、文学、旅游、艺术、文献、非遗、创意开发、文化传播等多学科协同交叉的研究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洛阳考古集成》《洛阳古代青铜器》《河洛大鼓传统大书选》等学术著作1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等8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项;《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连续28年开设“河洛文化研究”栏目,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这些研究成果都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为特色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鲜明的河洛文化育人体系

学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构建了特色独具的河洛文化育人体系。

1.凝练特色校训校风文化,熏陶浸润育人

学校的“校标”、“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校训、“厚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风、“德以修己,教以育人”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信达贤”的学风,充分体现了河洛文化的优秀品格。

2.打造河洛文化主题校园,情景交融育人

校园建设以“根在河洛”为核心主题,以汉魏建筑风格为基调,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韵,以文为魂,功能合理,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精心打造大气、古朴、厚重、典雅的河洛文化主题校园,系中国第一座建在大学校园里的主题文化园。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公寓、食堂、校园大门、校园广场、道路、水系、楼宇、校园景观等的命名,全部采用河洛文化的专属元素,风格高度统一,展示着河洛文化的独特元素,使河洛文化精髓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激荡,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生生不息。

3.开设河洛文化校本课程,通识课堂育人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逐渐完善了以育人为核心的河洛文化课程体系,开设了包含文学艺术课程系列、历史遗存课程系列和体育课程系列的河洛文化课程。学校将“河洛文化概论”作为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使每一名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涵育学生精神成长。

4.开展河洛文化实践活动,亲历感悟育人

学校成立大学生河洛文化国学研修班,开展系列研习和传播河洛文化的活动;开讲近20年的每周一次的“河洛大讲堂”深受学生喜爱;举办了20届的“先锋杯”团日活动设计大赛,结合河洛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举办龙门诗会,邀请名家到校与师生一起分享诗作;华夏霓裳社团每年在校内举办汉服文化节,向学生介绍传统服饰和礼仪,与洛阳市博物馆、汉服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等合作举办祭礼活动;开展河洛文化校园行活动,打造洛阳市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的游学基地;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奔赴基层开展国学支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带给边远地区的中小学生。

5.创新形式传播河洛文化,古今融合育人

艺术设计学院将河洛传统三彩制作技艺与现代美术技法相结合,开创了多种工艺表现手法融入三彩壁画的先河,创作系列三彩作品;音乐学院排演的《河洛鼓韵》《易象·河洛》《河图洛书》《黄河魂》《河洛雄风》《丝绸之路》《河洛·颜子兮》等多个大型演出,获得高度赞誉;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将河洛传统元素和技艺运用到油画、版画、剪纸等艺术创作中,融入洛阳旅游创意产品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商品;河洛虚拟再现实验室探索以新媒体手段实现洛阳太学、汉魏故城等重大历史遗迹、场景的虚拟再现,丰富了河洛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丰硕的河洛文化育人成果

学校在河洛文化研究与教学方面积淀深厚,育人成果丰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为学校题词“研究河洛文化,弘扬办学宗旨”;2018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原书记孟建柱等领导到校视察,对学校传承创新河洛文化给予充分肯定;开展大运河文化研究,举办了大运河文化论坛,成果被《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河南日报》等整版报道。

河洛文化教育教学成果丰硕。通识教育课“河洛文化”“中国美术史”在全国第十八届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孕育河洛之境 挖掘河洛之根 培育河洛之子 弘扬河洛之魂”获批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重点建设项目。2017—2018年,学生在“欢乐春节,四海同春”国外文化交流演出、河南省委省政府春节团拜会演出、全国优秀交响管乐团队展演等活动中成绩卓著;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荣获3金2铜、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中获得3金1银9铜;美术学院教师在全国性美展中入选作品共38件,其中获奖作品15件,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5件;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名学生进入全国大学生主持人大赛十强,多人次在河南省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州派古琴艺术表演人才培养”“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开办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班,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

河洛文化传播卓有成效。学校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教授创作的多幅作品荣获国际、国内大奖;河洛文化育人网站——河洛星辰网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网络栏目”提名奖,系河南省唯一获奖高校网站,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专任教师总量相对不足,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

问题表现:一是部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总体偏高。目前,学校教学院系生师比为19.07: 1,部分专业的生师比偏高问题更为明显。虽然通过校内教师课时量提高、外聘教师规模适当扩大的方式,能够保证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但是教师在潜心钻研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精力投入必然会受到影响。二是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目前,学校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匮乏,部分学科专业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后继发展乏力,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三是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体音美、学前教育、电子商务、会计学等特殊专业,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偏少,教师队伍建设困难较大。

原因分析:一是专任教师的数量增长速度较慢。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虽然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但由于受到政策、编制等因素影响,专任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全日制在校生增长的速度。由于部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较少,博士研究生引进较为困难,而硕士研究生的引进又必须按照“退二进一”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进展速度低于预期,一些新建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困难。学校地处豫西,在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方面,学校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学校不是研究生授权单位,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高层次人才充分发展的平台,尤其是没有省级重点学科的专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更加困难。加上学校财力有限,为高层次领军人才提供的待遇缺乏竞争力。三是部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困难较大。部分特殊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博士培养数量少,就业渠道宽,博士毕业生愿意到高校任教者较少,受地域、办学层次和待遇等限制,引进比较困难。同时现有人员受制于住房、收入、职称等影响,稳定性也不够。

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和服务机制。实行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引进任务分解到教学单位,由联系校领导督促各教学单位认真研究制定每年的教师招聘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师资,查缺补漏。打破固有思维,拓展工作视野,积极走出去,将“等人才找上门”转变为“走出门找人才”,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采取“一人一访、一事一议、合约管理、柔性引进”的措施,加大引进紧缺专业优秀师资、应用型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19年,引进博士研究生60名,硕士研究生98名。三是进一步提升现有人才的层次和水平。加大对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扶持力度,完善分年度教师培养计划,鼓励业务骨干在岗攻读博士学位,持续提升教师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二)优势特色专业数量不足,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问题表现:一是个别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相对较低。二是优势特色专业数量较少。三是部分专业不能有效衔接社会行业企业需求。

原因分析:一是专业建设的质量意识不够强,动态调整机制执行不够到位。二是专业重申报、轻建设,新建专业较多,专业建设资源分散,对专业内涵建设重视不够。三是专业建设过程中,与地方行业企业融合不够,尚未能建立双方互利共赢的契合关系,产教融合缺乏有力的支撑和抓手。

改进措施:三是严格实行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评估,严格考核各专业“四率”,即报考率、报到率、转出率和就业率,对报考率低、报到率低、转出率高、就业率低的“三低一高”专业及时预警,限期整改,根据整改成效,实行控制招生数量、隔年招生、停止招生,直至撤销专业等调控措施。二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本科专业数量已达到学校“十三五”规划目标,关键是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对标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紧紧围绕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条件等进行建设、改革和创新,尽快建成一批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地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三是推进校企、校地共建专业。坚持“产学研用多方联动、校政行企四位一体”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校企校地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校企校地深度融合,共建应用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应用性课程,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联动创新机制。

 

 


附件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8-2019学年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项目名称

数据

备注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2.86%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8741442


3

专业设置情况

71


4

生师比

19.07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37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0917.23


7

生均图书(册)

78.79


8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2,841,682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M2

15.84


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M2

2.06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2778.1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2365.8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286.06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82.76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

3262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31.07%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21.37%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87.39%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8.46%


19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数量

1147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9.33%


21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9.66%


22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86.29%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

97.04%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

95.22%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99.49%


26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注:1.此表按国教督办函〔2019〕52号文件中附件2要求填写。第1-25项数据必填,填全校数据(第2项填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用分号隔开;第3项填专业数量;第8项填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数,用分号隔开),分专业数据和第26项数据填附表。

2.数据统计时间同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一致,第1-4、9项时间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第6-8、10-13项数据按自然年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第14-26项数据按2018—2019学年统计(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

3.各项数据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