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培计划 >> 学员之声 >> 正文

“国培计划(2019)”——乡村中小学(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建设项目优秀学员成长案例汇总

编辑:   阅读:次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1日 13:42


南京,南京

                     濮阳市第四中学   袁丽丽

秋天的南京,感觉不到秋的凉爽。

金黄色的桂花开了,远远就能闻到香味,等着我们去参观。在这秋风萧瑟,层林尽染的秋日,我幸运地在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带领下和一起培训的老师们来到南京,参观了中山陵、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中山陵--祭奠革命领袖

第一天,我们来到中山陵缅怀孙中山先生,感受先生对中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沿着一条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拾级而上在前往中山陵的大道上两旁高大的树木仿佛在向你低诉这里曾经的故事。远远望去,中山陵巍峨壮观,庄严的气息迎面扑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的花岗石碑,上有中山先生手写的“博爱”二字,让我感受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与崇高的爱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学员们深受天下为公的感染。继续前行,当独具特色的建筑物一一呈现,我们读着墙上刻着的三民主义之精髓,感受着孙中山先生为我们带来的记忆。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在庄严和肃穆的氛围下,倾听革命的历史你感受革命艰辛和今天的幸福……我辈后人需谨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的嘱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雨花台--缅怀英雄事迹

 

第二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南端任家山上的烈士纪念馆古朴典雅、庄严凝重,这里陈列着127位牺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的文物史料。他们当中,有党的早期领导人邓中夏、恽代英,有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领导人项英、袁国平,有刘少奇的夫人何葆珍,朱德介绍入党的许包野……静静看着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还有镌刻在石壁上无数的烈士名字,内心久久难以平复在纪念馆中有一位最小的烈士当站在牺牲时年仅16岁的袁咨桐烈士的生前图片前,望着这个年轻得有些稚嫩的面庞我伫立良久。16岁!是什么支撑着这位少年经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考验?慢慢地,我似乎从他哥哥写了一封信中得到了答案“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牺牲在这里的烈士们虽然各人的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他们却都有着共同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气节!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铭记历史     

在清爽的上午,我们一起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浏览了一张张日军残暴罪行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参观了“万人坑”遗址。无以计数的遇难者的白骨,历史场景的模拟再现,无声地揭露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使参观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当我们在纪念馆里看着一些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与证物时,我们都无比难过。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陷了南京,开始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在这场血腥的大屠杀中,超过三十万的中国人被杀害了,两万多的女人被奸杀,很多南京的传统建筑被毁坏,整个南京城成了一个人间地狱。我觉得纪念馆的设计很好,氛围很安静,很尊重遇难者。我印象最深的是纪念馆里那条印着幸存者脚印的小路,我能够感到这些脚印很重。这些幸存者们心里装着不可磨灭的记忆,非常痛苦,但还要继续他们的生活。我们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维持和平。

  “斯人已去,正气犹存,殷殷在怀,不敢或忘”。我们唯有秉承先烈遗志,铭记前辈嘱托,才能告慰这些烈士在天之灵,方得寄托永恒追思!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互生教学  立德树人

---参观南京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有感

沁阳市第十中学   王惠芬

这次参加洛阳师院的国培学习,研修过程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南京上新河初中。

一、典雅大气的校园环境

来到上新河初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校风板面——泥土情怀,种子精神。紫色底版上面用田字格将校风八个字完整地表达出来,配上周边的草坪、低矮的灌木、两块嶙峋怪石,让人过目不忘。

右转即是学校的行知长廊。长廊入口处装饰成江南典型的挑檐结构木门。走进木门,一面镜子上方是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正衣冠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沿着长廊往里走,两边墙壁上是古今中外哲人的事迹——毛泽东、孙中山、王阳明、朱熹。所有文字都是正楷端正写就。所以这个长廊真的是行知的有机结合——既有德育内容也有书法教育渗透。天花板上则是“行知”俩个字的不同字体,既使整个长廊从视觉上不至于单调,也是另外一种书法教育、审美教育的渗透。

教学楼成“凹”字形分布,两边突出的墙上分别是“学”“ 生”两个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不同字体。下面有 “学说”和“生说”——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释“学”字的含义和“生”字所代表着的学校校风的含义,让人印象深刻——把学生放在校园最显著的位置,不仅仅是空间上,更是心理上、理念上。

二、特色鲜明的课程文化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中积极推行“互生教学”。强调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用共同体的学习和个体的学习互相补充。依此核心理论,学校设选修课、社团课、校本必修课、提优扶差课等课程。让每个学生在校园中都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为配合学校课程更好开展,学校为每个学科打造学习基地。在我们参观课程专用教室时,学校支部书记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们的课程专用教室数量是常规教室的三倍。尤其是把传统的理化生实验室都改造成了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的专用教室,另外还布置有专门的数学教室、英语体验中心、专门的书法开放式教室等等。

在上新河初中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文言文阅读,一节综合实践课。两位老师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他们对课程理念的精准把握,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真是令人佩服。期间一个小的细节,尤其让我感动是一节九年级语文课《湖心亭看雪》。课堂上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小女孩,课桌上空荡荡的没有课本,没有文具,只有手里拿着的一个小小的玩偶。她就这样坐在座位上笑着玩着整整一节课,怡然自得。与其他同学紧张的学习毫无违和感。稍有常识的老师都能看出她是智力障碍随班就读的孩子。从孩子的神态,可以推知他平时在班里很快乐,让我感动的是老师的做法——面对外省百余位语文骨干教师的公开课,敢让这个孩子一起来上课,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折射出,上新河初中的教学理念--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人性的光辉在课堂上闪光,尊重生命、泥土情怀,真正地落实在了上新河初中的语文课堂上。

三、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工作

上新河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尤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和实地的研学旅行教育。学校七年级组织学生沿长江沿岸步行十几公里了解长江文化;八年级到安徽等地组织学生重走行知路;九年级学生到浙江绍兴行走阳明路,参观绍兴鲁迅故居、王阳明墓地、兰亭书院等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上新河初中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最多36人。规模小却极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让学生每学年一个月的住校经历来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通过优化学生的生活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因为时间的限制未能更深入地走进师生走进课堂,但从这些细微处可见上新河初中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的教师团队。不愧是江苏名校,这一次的研学经历也值得自自己细细揣摩深入学习借鉴。

 

 

 

 

 

 

 

李煜的个性

对于李煜,人们总是从其帝王身份和才子两个身份去理解的,总是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个很世故的观念,李煜是一个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的人,他不好好做皇帝,整天沉溺以诗文,最终导致国家败亡,自己落得个阶下囚。例如:《西清词话》中说:宋太祖“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这一传说,成了后来人理解李煜的重要支撑材料,到清代有人写诗:“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这说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传播很广,特别是民间。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生于深宫之中,张于妇人之手”,这同样给人一个印象,李煜是一位软如无能又不谙世事的人。詹安泰先生在《李璟李煜词》中这样评价李煜:

(他继位时)南唐已经奉周正朔称臣了,就当时南唐的情势来看,已处在一个属国的地位。即使李煜是一个具有政治长才的君主,也还不易挽救国家的颓势,何况他只是一个既不能任用贤能又不能整军经武的文学艺术家?这样,他对于北方强大的宋,就只有年年纳贡,委曲求全;吟咏宴游,苟且偷安;同时崇奉佛教,‘以无为之心,示好生之德’,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p8

这一论断基本上代表了建国后人们对李煜的总体评价。如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么认为的:

“当九六一年他继中主即位的时候,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生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p2-266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一)》中认为:“在位十五年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早期作品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p436)郁贤皓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中认为:“在位十五年,奢侈享乐,沉湎酒色,政治上无所作为。”(p397

以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实质上都有些偏颇,都只是从历史的外表去看待李煜,从结果决定论的角度来评价李煜。这样的评价往往脱离历史的真实状况,用表面化的东西来推测本质性的品质,用世俗的观点来看待一位历史人物。这种看法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性,也常常会导致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误解。

是的,李煜是一个亡了国的君主。在中国世俗观念中,“成王败寇”已经成了我们民族一个判断人成功与否的心理定势,成功了你就是大英雄,人们对你顶礼膜拜,歌功颂德,极尽美化,甚至神话。失败了,你就是一个狗熊,就是一个无能者。人们总能找出一大推你的不是或错误,甚至编造一些虚假的故事来证明你的无能或无德,然后极尽能事地对你进行挖苦嘲笑。所以,作为一位皇帝经世致用才是正业,将捏国家治理得强大才是功绩。风花雪月,吟诗填词,书法绘画等都是聊以消遣的雕虫小技,都是旁枝斜杆,也都是不务正业。作为一位舞文弄墨的文人,而且还很有成就扥李煜,人们就自然就会认为,他是一个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政事不修,最终导致亡国的浪子。人们认为,李煜整日沉溺于文墨之间,吟风弄月,浅吟低唱,这就是玩儿,整天贪玩的李煜,哪有精力去治国理政?李煜不失败谁失败?李煜的亡国、李煜的失败顺理成章。

这一心理其实是一种惯性心理,是一种世俗心理。我们比不上英雄,但我们可以嘲弄失败者,在嘲弄失败者的过程中忘却了我们自己没有成为英雄的痛苦和遗憾,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甚至喜悦,这是典型的阿Q情结。评价李煜时,正是这一心理作祟,让我们总是认为李煜心性不正、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软弱无能又“奢侈享乐,沉湎酒色的人。

但是问题是,这样一位沉溺于诗词歌赋、不务正业的人为什么一生只留下30多词?是他才力不够吗?可他的词流传甚广可以说妇孺皆知,他被人成为绝代才子。那么,作为绝代才子的李煜为什么一生只留下了30多首词。是他时间不够吗?他24岁登基,38岁被俘,42岁逝世。登基前20多年,在位15年,被俘3年。这中间他有很多时间,他要是整日沉溺吟风弄月,抒情感怀,他应该会有很多作品传世的。那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他的很多作品被遗忘了吗?不可能,像他这样的作品如果有都会传世的,当时五代时期最走红的文学形式就是词,南唐又是当时文学的中心之一,是词创作非常兴盛的的地方,热衷于词作的人很多,词创作的氛围很好。李煜作为当时一位热爱文学创作的王子和皇帝,同时,又有他人无可比及的诗词天赋,他的一生怎么只能留下30多首词呢?这只能说明,他虽然热爱文学创作(词)但因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去吟风弄月,只有到了感情非常浓烈,不得不发时才将自己的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抒发出来,而这些词作就成了千古传唱佳作。这反映出李煜并不是一位整日沉溺于风花雪月、浅吟低唱的无聊文人。

那么李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先看看李煜自己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煜在即位后上宋太祖表中这样写道: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馀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固非虚词,人多知者。

从这一段自白来看,李煜认为自己是一个很谦虚的人,是一个很生活品味的人,也很诚实的人。他出生在帝王之家,在兄弟之间排行第六。从一般帝王继承王位的次序上论,他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李氏江山大业的。从主观上来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再加上,身为王子,物质生活上可以说无忧无虑,所以他是一个心疏利禄”的人,他不争名不夺利,他没有任何想继承大业的念头,他只是想在父兄的荫育保护之下做一个游山玩水、吟风弄月的清闲文人。在他心目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能像巢父、许由那样,不贪婪权力,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像伯夷、叔齐那样以仁义为先、利益居后,永葆自己精神世界真诚和纯净。李煜自己将这种内心向往和人生理想也已上告给先父,这绝不是谦虚谦让,而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愿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煜对自己的认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诚恳人,诚恳地表达自己的没有名利之心,也没有对权利的欲望,自己的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对任何事都真诚的人。不仅自己是这样认为的,其他人都知道。他又说:

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

他还说继承南唐的大位不是自己的内心愿望,而是情势所迫,只因为他的五个兄长相继离世,以次推延他这位老六就变成了长子,父亲也认为诚实老实,行事能遵守规矩,办事可靠,而且又是嫡长子,才让他掌管国事,这就彻底改变了他年轻时的愿望和志向。

他说:

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

他说直到先父要求将首都迁到南昌时,发亲让他留守南京,他才正式做了储君之位,父亲让他分管监察和安抚的工作。因为身居储君之位,分担李氏江山的政事,是父亲的的安排,身为儿子的李煜就没有任何可以推脱和谦让的借口,作为真诚孝顺儿子,他只有接受父亲的安排。既然接受了父亲的分配的任务他就要认真地去履行职责,就要把工作做好。他担心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常常深刻地反省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振作起来。不说自己是因父亲突然去世而受到的惩罚,才有让我这个没有任何继承愿望的人继承了大业。因此,为了父亲的重托,管理好他自己应负的的政事,他就不敢改变自己真诚的天性。在这里,他再次强调自己是一个真诚的人,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但继承李氏江山实数偶然和无奈,他说:

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闲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籙,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

在这里,李煜谈到,念及先辈开辟江表,建立社稷将近20年,这期间,父亲也曾经对管理江南这种辛苦的职位产生过厌倦之心,曾考虑将卸下这一重任。李煜去世(弘冀去世是后来的事,当时弘冀在世)的兄长弘冀将因家族内部认定而接受父亲的禅让。父亲已经下了这样的决心,表达了禅让于弘冀的真诚之心。然而,因为周世宗深切、认真的督促劝勉,这一禅让的建议和想法才得以熄灭。等到陛下您登上帝位,对李氏江山的恩情更加深厚,并立誓赵李两家的情感将子孙相延,李煜李家将恭敬地报答圣上给予恩情。李煜再次说明,自己继承李氏江山大位是不是自己的内心愿望,一件偶然的事。他父亲原来计划将大位禅让给他的亡兄弘冀,只是因为周世宗的规劝,才作罢。现在,宋太祖君临天下,南唐李氏将遵从原来的关系,恭敬地报答大宋作为主国的恩情。他说明了,作为一位真诚的人,李煜将会诚实地履行,先辈们承诺的责任和义务,维持好大宋和唐国的关系。

为了让宋太祖了解自己,表达对宋太祖的真诚效忠,李煜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和真诚的态度。他说:

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嗣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

李煜说他向来对红尘中的功名利禄看的很轻,从不顾恋中世俗社会的权和利,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愿望,绝不是沽名钓誉。但是,既然无奈继承了李氏家族的江山社稷,作为一个真诚的人,他怎么敢忘记自己作为国主身负的重担?他只有坚守作为臣子的节操,尽臣子的责任,真诚地供奉天朝。如果说有稍稍改变自己的初心,就萌发出二心的念头,这不仅是不遵循祖辈的遗志,成为不肖子孙,实在应当受到神明的谴责。这是李煜对宋太祖的表态,更是他的誓言。虽然大宋和南唐是主属关系,大宋是强国,南唐是弱国,但作为南唐国主新君的李煜在此并没有变现出任何的媚态和奴态。这中间,虽然有一些谦辞但决没有阿谀奉承、曲意迎逢之词。他觉得为人就应该是真诚,真诚地对待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上国主子。只有自己的真诚,才能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他接着阐述自己的想法:

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他说自己作为南唐一国之主,管理全国的百姓,要依赖上天的恩赐和呵护。况且,宋太祖对南唐宽厚相待,讲求大义,关爱殷切,广施仁慈恩惠。宋太祖一定会依赖自己清美的风采,超越以往,对南唐更加仁慈恩惠。宋太祖将从上凭借着大宋的恩德,对南唐进行抚慰,百姓一定能够得到生活安乐,国家也一定能安定美好。在这里,李煜对宋太祖对南唐的态度进行评价,表明,大宋和南唐是主属关系,大宋过去对南唐宽宏大量,仁慈有加。展望未来,大宋和南唐一定能和睦相处,两国人民一定共享幸福安乐,两国家一定安定康泰。这段话,既是对大宋的一种美誉,同时也是对大宋的一种要求。他要求大宋对南唐比过去更加宽厚仁义,只有这样才能永葆两国的君民幸福和安康。最后,李煜也向宋太祖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说: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衣。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抒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谕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他的担心是自己的东邻吴越国,虽然疆土相接,但两国关系却近似仇敌。李煜总担心在两国交界的地方发生边境纠纷。李煜保证自己一定会严格要求南唐的边防军人永远不会主动越境侵夺,以避免发生边境纠纷而打扰大宋皇帝。但李煜仍然担心吴越国巧言令色,凭借着大宋和吴越的主属关系,觉得南唐不敢与吴越生隙,而虚构事实,挑起事端,暗中行驶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希望宋太祖能洞察事实,明鉴是非,给予李煜一个明确公正的答复,让远在江南的李煜得到内心的安定,这是李煜最真诚的请求。

从李煜在《即未上宋太祖表》中话可以看出,李煜对自己的认识,他是一个没有名利追求的人,他的即位并非他的本意,而是因兄长相继亡故后父亲的安排,作为儿子他无法抗命。他将以真诚之心来履行父亲交给自己的南唐国主职责,对大宋一如既往的履行属国的义务,他希望大宋也能对南唐继续施加恩德,让两国人民幸福安乐,让两个国家安定康泰。同时李煜也说出了他的担心,他担心吴越国会从中挑拨南唐与大宋的关系,实施奸计,已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煜是一个真诚的人,他以真诚之心对待大宋,不卑不亢,真诚坦荡。

南唐是地方割据政权,是小附属国,最后被宋所吞并,因此,对于后来的宋朝廷南唐本来就应该是自己国土和政权的一部分,它不是大朝廷,所以宋政权也没有以官方的名义对南唐修史,即便后来宋太祖让徐铉、汤悦编修《江南录》,但遗憾的是这部史书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没有流传下来。现在最可靠的两部关于南唐的史书是马伶的《南唐书》和陆游的《南唐书》,这两部著作也都是民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算野史,只是马伶和陆游两位先生在撰写时,态度还是很认真的,还是在尽量怀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尊重史实来撰写的。就目前情况看,这两部著作还是被公认为是对南唐的历史评价最客观的史书。那么我们来看马伶和陆游对李煜的评价。

我们先看陆游在《南唐书》中对李煜的评价。

“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陆游认为李煜是一个天真纯纯的人,对父辈真诚孝顺。尽了为人子的孝道;“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对百姓,李煜以仁爱为先,急天下百姓所急,爱民如子,减轻百姓赋税,免除百姓徭役,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对于宗主国大宋,李煜不怕委曲自己,忍辱负重,求得南唐国内有十五年的安定和平。“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御史按照法律上书弹劾他人时言辞过于直率严苛,李煜总是为被弹劾的人担心而夜不能寐。在讨论处决死刑犯时,李煜总是要求从轻处罚,只是在有关官员地坚持力争下才能稍稍更正,但还是含着眼泪然后答应。可见,李煜是一个善良仁慈的人,是一个内心纯净、富有爱心的人。但李煜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纵情声色、昏庸无度的人,李煜是一个真诚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没有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一心为了南唐江山社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