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陷阱”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 民生周刊 》(2012年第22期)
“高薪诚聘”虽然充满诱惑,但求职者也要多长个心眼,不要轻信毫无专业技能即可获得高薪的招聘信息。
今年3月,某网站对5000余名职场人士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1213位受访大学毕业生中,有七成表示曾经尝试网络招聘。他们在获得各种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招聘陷阱。
如何甄别网络招聘真伪?《民生周刊》记者几经走访,选取了几类典型的“求职陷阱”案例,以此警示大学生就业时需谨慎,并加强防范。
“就业押金”不靠谱
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王丹在毕业前准备找份兼职。她收到一份邮件,上面的招聘信息合乎王丹的心意,求职心切的她立马拨通了邮件中的联系电话。
王丹说,“他们告诉我必须先交100元的押金,说是企业直聘形式。”交完押金后对方要求与王丹等6人签订劳动合同(半年),之后会将100元的押金退还。然而,就在王丹和同学们交付所谓的“押金”一天之后,对方的手机再也无法接通。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云南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高翔2月初在网上看到某公司代理招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高翔打电话前去咨询,对方则告诉他什么工作都有,过来面谈就行。
经过面试,招聘公司要求高翔交纳500元的“职位安排费”。在高翔有些犹豫地交纳完相关费用后,公司老板立即给人事部打电话交待职位安排,并告诉高翔,明天可以正式上班。第二天,满怀期待的高翔再次来到这家公司,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靠培训费盈利,是一些不法公司最常见的欺骗手段。事实上,正规公司进行业务培训,费用一般由公司承担;即便是有的求职者试用期内没有通过,公司也会给求职者相应报酬,不会因为不参加培训就不开工资。
求职专家建议,求职者不妨到企业的官方网站上去看看,看其是否也挂出了招聘信息。如果官方网站有招聘信息,求职者应该将简历投在官方网站的邮箱。
“恶意招聘”盯上女大学生
记者发现,对于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的女大学生来说,在面临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和企业重男轻女考验的同时,还需提防重重叠叠的招聘陷阱。
针对女大学生的“恶意招聘”就是招聘陷阱中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招聘甚至带有色情的意味。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朱颜在某知名大型求职网站上搜到了一些知名国企、外企招聘总经理秘书的信息。招聘信息中指明应聘要求为“应届大学生,相关专业出身,外表靓丽,气质高雅”。
朱颜迅速投了简历,并附上几张生活照。但几次面试之后,朱颜告诉记者,“面试地点不是咖啡屋就是宾馆。在交谈时,对方亮出月薪1万的高待遇,但要求‘比别人多付出一些’。”
记者在一些招聘网站和求职论坛中发现了类似的招聘信息。某大型外企发布的总裁办文员的招聘要求更是“雷人”:岗位只招女生,专业不限,身材好、气质佳、皮肤光洁者优先;急需有耐心、有亲和力的女生,同时能够适应经常出差与夜班,最好会饮酒。
北京祥琦劳动信息咨询公司左祥琦律师表示,“不排除社会上有些骗子采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方法,欺骗求职者。”因此,他提醒女大学生们:找工作切莫急功近利,步步设防是关键。
警惕“传销”招聘
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康佳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一段痛苦经历。2009年,她参加完招聘会后,很快就收到一家山东企业的录用通知,通知里要求她上班时带1万元现金,以便异地安排生活。
就职后不久,企业又以办理入职手续为由,拿走她的身份证,要求再交8000元的培训费。“在培训会现场,我听了几分钟,就发觉不对劲,整个场面就像是电视上播出的传销现场。”康佳说,她并不相信一年能挣100万元的谎言,也没有按照传销人员的要求发展下线。侥幸的是,不久之后该传销组织被警方查处,她得以脱身。
专家提醒广大毕业生,“高薪诚聘”虽然充满诱惑,但求职者也要多长个心眼,调整好心态,不要轻信毫无专业技能即可获得高薪的招聘信息。发现可疑之处时,最好先四处查询信息,努力搜集证据,如果发现其中有不法嫌疑,应该马上向公安机关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