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j-8YrhDGDfbZZpG-rKejg
红旗渠畔铁姑娘——访红旗渠修筑甲等模范李全珍
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在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中,一群巾帼不让须眉的姑娘格外惹眼。太行山赋予了林县男人们豪气,也赋予了林县姑娘们坚韧。这些姑娘像男人一样,一年四季睡在露天的山崖下,肩扛手推干体力活。
她们最骄傲的事是会打铁,会锻石头、会双手扶钎。她们不比容颜、不比身材,却比谁能够抡起十几斤重的铁锤打多少下。她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认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铁姑娘”。李全珍便是“铁姑娘”中的一员。
手执铁锹,与男同胞共同奋斗
在李全珍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谁又能想到,眼前这位年近八旬的慈祥老人在修筑红旗渠时比男人还要能干。当我们问起当时修渠的场景时,李全珍的神情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修红旗渠抬石头,把有垫肩的肩膀都磨破了,俺都没有觉得疼,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啊,讲清楚就是两个字,无私!”她继续说道,作为女同志,在修渠过程中不比男同志付出的少,当时不分条件,说干就干。
男同志抡锤子,女同志就要双手扶着杆子防止晃动,听起来容易的一件事情,真正去做的时候,是十分危险和困难的,稍不注意,跑偏了方向,锤子就会砸到女同志的手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起初,她们不会打钎、扶钎,就向父辈们学习;扶不好钎,铁锤打在手上,就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咬咬牙再接着干。慢慢地,她们逐步掌握了抡锤、扶钎、打炮眼等技术。
就是在这样工具缺乏,技术不足的年代,上万的修渠者一锤一锤打出了红旗渠如今的模样。
争强好胜,咬牙实干做模范
在渡槽建设工地,李全珍以争强好胜、踏实肯干出了名。她来到渡槽建设工地时刚中学毕业,只有17岁,由于缺乏经验,一天挑了30担水,肩膀被压肿,但第二天仍咬牙继续干,后来一天能挑到88担水。
修建渡槽所用沙石运输任务量大,李泉珍奶奶就带领8个姑娘推着4辆独轮车下了南山,一车子沙400多斤,在几公里的长坡上,车子不进反倒往下溜,姑娘们急得掉泪。
李全珍奶奶放下车说:“一人推不动,咱大伙儿拉车盘坡。”最终4辆车子全被盘上坡顶,就这样她们又坚持推了半个月。渡槽增高后,李全珍和姑娘们又负责拉绳上料。渡槽落成后,李全珍被评为建渠模范。
修渠时交通条件不便利,想要把石头、土等原料运送上山,靠的全是双腿。“铁姑娘”们用一个个小篮子装满需要用的原料工具,徒步十几公里走上山,为修渠提供物资。
那个年代用到的工具像小推车,小篮子,李全珍奶奶家中还保存着,这也是属于她的一份珍贵回忆。
传承精神,激励后人发扬光大
听了李全珍的故事后,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十分动容。当时“铁姑娘”们的年纪比我们的年纪还要小,她们能够如此独当一面,勇敢的完成修渠任务,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全珍奶奶说:“在那个时候,就是要不怕吃苦,听党的话,跟党走,把渠修好,把水引进来。”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当时修渠人的决心和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李全珍的故事,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劳动者的奋斗和付出。“红旗渠修好了,但修渠背后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红旗渠精神需要传承下去。”红旗渠劳模张买江如是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她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都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年修渠岁月,造就了红旗渠的这些平民英雄,正是他们,以坚韧的品质、无畏的勇气、勤劳的双手建成了红旗渠,铸就了红旗渠精神。
岁月荏苒、世事变迁,这些可敬的平民英雄已迈入耄耋之年 。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我们要时刻把红旗渠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我是主播李文静,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