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伍筱楠
契教学比赛之机,我与王妙娟老师有了初次交流。初见她时,与印象中“患者”的样子俨然不同,她精神矍铄,和蔼健谈,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她的距离。我们不约而同地打开话匣子,从青春年华、意气风发的少女时代谈到多姿多彩、积极乐观的退休生活,一步步引导着我走入她的世界,了解她精彩的教学人生。
一生只为一事来
1989年,在特殊背景下,国家教委直属学校实行“实验性双向分配”计划。顶着名校“光环”的毕业生王妙娟站在十字路口——是选择党政团委的行政岗还是报考教书育人的事业岗。出于对父辈的职业崇拜亦满怀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她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后者。王妙娟老师的教学生涯就从龙门山南洛阳市第四十一中翻开了序章。
王老师摸了摸头发,回忆道:那三年真是一段又辛苦又充实的时光。去报名的当天,报名处已经炸开了锅,学校里回荡着人事处负责人欣喜若狂的喊声:“李校长,来了个郑大历史系的博士!是博士!”生怕脚步慢下来就会错失这位扫眉才子。当时的四十一中,初中历史由一位体育系毕业、任教地理的老师兼任,高中历史则是一位非专业的后勤主任任教,科班出身的王妙娟的到来,无疑是“及时雨”,校长随即决定将全校9个班的历史科任任务,都交由王妙娟老师负责。庞大的工作量,连续不断的耕耘,任谁看来都是一段辛苦的时光,但借此之际掌握了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经历却是弥足珍贵的。
1992年,按照洛阳市委市政府部署,学校停办搬迁,教师大多调任他处,王老师因怀孕辞职在家调养身体。她一边带孩子,一边自学自考法律本科,最终因专业限制未能通过考核。讲到这里,王老师笑称,“这啊,都算是不务正业了”。但所谓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1994年,洛阳教育学院在原四十一中校址重新办学,一纸调令,经历两年空窗期的王妙娟重新投入教育工作,两年法理基础课程的拓展学习让她成为了教授历史课、兼任法学课的不二人选。后洛阳教育学院与洛阳师范学院合并,王老师正式入职历史文化学院担任《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教师。
行文至此,惊叹于王老师的学习能力,更赞叹她强大的执行力。功不唐捐,玉汝于成,优秀的学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扎实的法理学识无一不是她完成“一生只为一事来”的重要支撑。
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她
可惜,天妒英才。年富力强的她,确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得知患病的她,短暂地经历过一段绝望的情绪,在家人亲友的开导和陪伴下,逐渐从患病的阴影中走出,坦然接受现实。
院领导和家人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提出减轻工作量的建议,她拒绝特殊对待,在教学教法上狠下功夫、精益求精。帕金森病人行动迟缓,为了不耽误上课,她说服爱人当她的专车司机,若实在时间冲突,她就打出租车。随着病情发展,多种症状不请自来,突发的冻结步态会使她瞬间失去平衡,饭吃到一半立马嗜睡、头晕、便秘等多症状交替来袭。而为了课堂效果最大化,王老师不仅不吃不喝,还加大服药剂量,即使可能承受药物过量带来的巨大副作用,她从未恐命蹇时乖。
任教教学法课程期间,她始终坚持“说课、备课、讲课、评课,一个环节也不能少;练习、练习、练习、再练习,一个学生也不能少”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的课至少听一次。她指导的学生,有的进入洛阳电视台,有的成为名校名师,有的奔赴贫困山区一线支援国家教育事业......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
王老师以其极大的职业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赢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院系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荣获“感动师院人物”“最美洛阳人”,其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她的人生,如她所言,不认命,就要一直战斗;不放弃,谁也无法判定她的结局。
有件事做,精神才不会垮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减缓帕金森症状的有效且唯一手段。随着病症逐渐加重,药物疗效渐趋衰弱,王老师只能通过不停更换药种、增加剂量来抑制病情,且每次药效只能持续1-2小时。
退休后的王老师,生活因互联网发生了变化,闲暇时开直播唱歌,录制短视频记录生活片段。她在主页中写道:“做自己喜欢的事,欢度余生”。即使面对曲折多变的生活,依然能发现生命中美好、值得珍视的部分,这就是她的生活态度。她积极乐观,性格独立,坚持每天早上晨练散步,拒绝他人搀扶自己调整步伐,“他们都觉得我不应该一个人做这些琐碎的事情,但我依旧选择坚持,正是因为有事可做,让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病人’”。
人的一生,是一种追求,亦是一种责任。在选择从事教育行业后,她用爱耕耘着教育的沃土,用实际行动诠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即使命运不发芽,也不惜千百次播种。我由衷地为她强大的精神内核而震撼,敬佩这位充满强大力量感的女性,她自信从容的样子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指导教师: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