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记我校原数学系教师陈正廷教授
战乱年间出生的他,饱历世间沧桑,却在生命的长河里用数学筑起了牢固的高桥。他以热爱为基石,以信仰作支撑,用一腔热血满载学术成果缓缓归来,用一颗真心帮助莘莘学子渡过学海的急流。生有涯而知无涯,他以华罗庚先生为榜样,一生践行学与教,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做着自己的贡献。他,就是原我校数学系教授陈正廷老师。
业精于勤,学成于思
人生百味,能独享一味之绵长,是幸运的。陈正廷说,他的这份幸运在于不断地攀登数学高峰,不断地去解开数学领域和人生的难题。在解题上,陈正廷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他成功的奥秘也正在此处。从初中一年级开始,他的数学成绩就一直是班级第一名,课下找他问题目的同学不计其数,甚至还有其他班的学生“慕名而来”向他请教。老师也因十分信任他的能力,特批他不用上交作业。进入大学后,在导师的帮助下,陈正廷大量地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向更高的知识领域进军。在陈正廷看来,学习就仿佛是攀登一座风光绮丽的山峰,他要努力站在最高的地方,鸟瞰美不胜收的佳景,品味、领略数学的最动人之处。
人生的道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数学上小有建树的陈正廷并非从小就在数学学习方面天赋异禀,他笑着说:“我曾经是班上唯一一个因为数学不及格被记名留级的学生,这件事给我带来的触动特别大。从那时起,我决心学好数学,几乎是不分昼夜地苦读,终于取得了从小组第一班级到第一的进步。”他用努力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从这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自此向数学领域迈出了坚定且可贵的第一步。
一谈及数学,陈正廷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如今84岁高龄的他,描绘起哥德巴赫猜想和四色猜想时仍眉飞色舞。而论起数论、几何,他更是如兵家指点沙场般,颇有豪气。他的思维轨迹,像神秘的电磁感应般错综复杂,但是只须一接通,便满目异彩纷呈。陈正廷说:“数学最重要的是它的思维性,无论是代数强调的抽象思维还是几何注重的形象思维,最终它们都指向问题的探究。我们总说要学习知识,这个知识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问题的思考一定要深刻,欲穷千里目,就要更上一层楼。"
科海无边,学者无疆
在学术研究上,陈正廷有着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在教书育人中,他同样有着自己的耕耘与希冀。从1946年正式入学到1957年毕业,再到任职教师,他对学校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即便白发苍苍,陈正廷依然心系三尺讲台、三千桃李。他讲课有着自己的风格和魅力,深得学生的喜欢与好评,刚任职不久,他就以助教的身份成为研究生、博士生的老师。陈正廷先后在湘潭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任教,一生辛勤耕耘,化作桃李满天下。我国著名数学家袁亚湘院士与周向宇院士就是陈正廷在湘潭大学任教时的学生,周向宇院士在其回忆在湘潭大学学习时的文章里,对陈正廷主讲的《拓扑学》印象较深。对于教师职业,他有着自己的感悟:“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解了教育与学习的本质,学有佳境无止境,教有良法无定法。为人师表,就是要在引导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感受。”
陈正廷一生执教,不忘初心。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如今已84岁高龄的他,虽然不能回到学校继续坚守三尺讲台,却从未放弃教书育人的初衷。不能继续踏上讲台,手中的教育工作从来没有停止,朋友与学生前去看望,他始终谈论的的是教育和科研。终其一生,陈正廷都坚定地扮演着学者和老师这两个重要角色。他笑称,自己在学者的角色里是“入戏太深”,在教师这个角色里“不能自拔”。他把教育事业的长度延伸得很长,他说:“这是终生事业,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会继续干下去。”
百年回首,教育为心
华罗庚先生以其卓越的成就和伟大的品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和科学工作者,而以其为榜样的陈正廷也在不断学习和突破自己。他说,向华罗庚先生学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要学习华老的奉献精神;第二,要学习华老一生坚守讲台的精神。“奉献不同于贡献。奉献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他们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受益于祖国的一代人,所以他们很努力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恩、奉献国家,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信仰。”陈正廷强调道。
至死坚守在讲台上,这是陈正廷要向华罗庚先生学习的执着追求。古人云“死得其所”,在陈正廷看来,能从自己坚守一生的讲台离开,这就是死得其所。华罗庚先生一生立德树人,而同样为教育事业倾尽心血的陈正廷,也在寻找并渴望着这样一种结局。他感慨地说:“在数学这条道路上,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找寻,我想找寻一条可以继续奉献的路,为祖国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灯下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静水流深,从那些波澜壮阔的日子里走过,陈正廷沉淀下来的是让人无法忽视的深厚。这份深厚蕴含着执着,简单,和奉献。是以称得上一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