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资助育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问礼书院1号学生社区开展“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主题征文大赛。
参赛者们围绕“守诚信之本,怀感恩之心”的主题,以亲身经历为笔,细述国家资助政策如何如春风化雨,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难关,健康成长,顺利求学。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将为我们展现青春在资助政策下的奋斗与绽放,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优秀作品,感受那份来自心底的感恩与诚信的力量吧!
帆扬助学济沧海,楫荡书山越重峦
梦想,是青春最炽热的火焰;资助,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在求知若渴的大学韶华里,这份温暖的资助如同春风化雨,让理想的种子破土成林,使求知的羽翼得以搏击长空。我必将以感恩之心浇灌这份厚望,以勤学之志耕耘知识沃土,让青春的梦想在时代的苍穹下璀璨绽放,让爱的接力在未来的征程中永续传递。
——题记
政策托举:命运齿轮的转动
XXX厅里,“不让一个学生失学”的金色誓言在秋阳中流转。父亲笨拙地触碰智能屏幕的指尖,母亲追着打印材料游移的目光,与红马甲志愿者翻飞的衣角,在回执单烙下“应贷尽贷”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窗外的流云被母亲拭泪的手势惊动,中国红印章在秋风里舒展,像晨曦刺穿夜幕。
帆布包里躺着微微发烫的回执单,从纸质证明到电子签章的光影变迁中,“人民至上”的理念正在抽枝展叶。当父亲在“民生直达”APP里数着心跳等待到账提醒,当母亲将资助政策编成山歌传遍阡陌,我忽然明白XXX厅墙上那行字的分量——每个深夜跳动的数据,都是托举星辰的银河。
反哺之心:在感恩中传递希望之光
沐浴国家助学政策的春晖,“饮水思源”的箴言始终在我血脉中流淌。作为扎根乡土成长的学子,我从不因粗布衣衫而畏怯——父母用皱纹编织的希望、师长以粉笔丈量的人生、同窗借书页传递的温情,连同祖国托举朝阳的臂膀,早已构筑成抵御风雨的成长堡垒。我深知:物质的清贫不过是淬炼品格的熔炉,唯有破茧成蝶的坚韧与向阳而生的赤诚,方能铸就穿透迷雾的生命之光。
安东尼箴言“感恩是成功的开始”指引着我:课堂解析报表的毫厘之差、志愿时为孤寡老人厘清账目、赛场刷新税务案例的最优解。愿化星火,让助学之翼既载我凌云,更为后来者擎起风雨,使爱与责任的基因永续绵延。
贫穷是块旧黑板,资助于上作了诗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东风今助鸿鹄志,来日梁才报故国。”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国家资助政策点亮了多少寒门子弟黑暗又艰难的夜,圆了多少孩子的鸿鹄之志和大学之梦,养育了多少“小树”成为“参天大树”,共同撑起未来的天!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必扶智”,为了让更多贫穷的孩子有书读,有路走,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国家资助制度。陈宝生部长指出,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是教育精准脱贫的关键环节,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生资助工作不仅是保障民生、温暖民心的工程,还关系到脱贫攻坚和社会公平。国家资助是雪中之炭,而非锦上之花,贫穷是凛冬,多少孩子被紧紧拽住,彻底困在这无希望的冬天,而国家资助就是这雪中之炭,给予无数孩子向前走、走出阴霾的希望。
“一滴水只有被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助学、筑梦、铸人”,助学金不仅仅带给学子希望,更给我们的未来带来光明与荣光。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心怀感恩,就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推动助学,就会有越来越少的孩子困苦潦倒直至所有的孩子不再为缺少资金读书而辍学而放弃。我昂首仰视,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向我宽慰地笑,它在“助学”之光的照耀下华光璀璨。“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因为知道助学金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将被养育的“小我”融入养育我们的“大我”之中去,便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诚信如禾,感恩成林
精准扶贫像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蒙在青禾命运上的茧。哥哥在大学受到了“雨露计划”的帮助,青禾在高中的学费也有所减免。不仅如此,村里大队还带领精准扶贫的帮扶人员还定期去家里看望,询问近况。让青禾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闷热的夏天,帮扶干部刘勇背着一大袋西瓜在热浪中跋涉。快到青禾家门口,正在帮父亲洗菜的青禾看到了刘勇,眼疾手快地帮助他把西瓜放下来。刘勇随意地抬手擦了擦顺着额头流着的汗,面带笑容地说:“青禾,快来吃瓜啊。”青禾怔在那里,眼里泛着泪花。从那一刻起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决不让刘勇的汗白流,决不辜负自己所受的帮扶。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像场及时雨,浸润了青禾干涸的求学之路。8000元的年度贷款额度,终于让她在九月踏进了大学校门。报到那天,青禾在绿色通道窗口深深鞠躬,负责审核的老师扶住她颤抖的肩膀:“孩子,这是国家的承诺。”校园里的香樟树飘落第一片红叶时,青禾已经同时做着三份兼职。清晨在食堂窗口分发豆浆,午后在图书馆整理书架,周末给初中生辅导功课。她把每笔收支都记在印着校徽的笔记本上:11月2日,家教收入120元,寄回家100元;12月15日,获得校级三等奖学金500元,捐赠公益基金50元......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青禾家摘了贫困帽,参加了农村合作社,农产品有了技术的帮助质量有所提升,销售也有了渠道,乡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回家时,青禾看见父亲那许久未出现的笑容,内心升起了对国家浓浓的谢意。没有党和国家的帮助,就没有她家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小Y,助学金不是施舍,是给种子发芽的阳光。”王老师第三次把申请表推到我面前时,秋雨正顺着教学楼的排水管哗哗流淌。我盯着自己磨得起球的袖口,走廊穿堂风掀起衬衫下摆,露出缝了三层针脚的补丁。那些奶茶店外送单、快递分拣夜班的传单在书包里沙沙作响,像无数个夜晚咬紧的牙关。
真正击碎我盔甲的,是XX课后那个暴雨天。我缩在图书馆走廊啃冷馒头,雨水顺着窗缝在地面蜿蜒成河。王老师撑着碎花伞从雨幕里钻出来,变魔术般掏出热腾腾的菜包:“我读书时总把馒头掰成两半,半块当早餐,半块当晚餐。”她鬓角的白发沾着水珠,说这话时眼睛却亮得惊人。那天夜里,我趴在宿舍上铺填申请表,泪水把“家庭情况说明”栏的字迹晕成蓝色湖泊。
当助学金到账短信跳出来时,我正在食堂擦桌子。油渍斑驳的抹布突然变得千斤重,我躲进储物间对着屏幕鞠躬,仿佛能看见千里之外父亲终于挺直的脊梁。从那天起,我成了班级学习委员,却在值日表轮到自己的那天,把整个教室擦得能照见人影。
此刻我坐在图书馆自习室,手指抚过最新版《XXXX准则》烫金封面。窗外,白玉兰正在雨水里舒展花瓣,某个瞬间我忽然读懂了两年前王老师那个菜包的温度。苔花确实微小,但当万千苔藓在春雨中苏醒,那些看似脆弱的绿意终将漫过整个山谷——正如教育资助播撒的火种,终将在某个清晨,照亮所有倔强生长的轨迹。
资助光洒大地,滋润万木迎春
寒夜漫漫,困窘曾如枷锁缚梦;暖阳熠熠,资助恰是春风启途。陈延年先生说过,“少年的肩上有清风明月和国家担当,挑起时代的脊梁。”国家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青年,青年的励志求学离不开国家。对于寒门学子,国家资助是坚实的羽翼,助力他们挣脱贫困枷锁,飞跃重重艰难险阻,在广阔天空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在这个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我见过屏幕里寒门学子因学费发愁的无助面庞,也见过众筹平台上资助信息一经发布,八方援手瞬间汇聚,帮他们跨越求学阻碍,重燃希望。而党和国家的资助行动,更是为无数学子的梦想续航。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推行下,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得到极大改善。曾经破旧的学校,在国家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下,新建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甘肃镇原,县城新建的中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学生借此机会通过国家专项高考招生计划,考入知名高校。党和国家还构建了全方位资助体系,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免费入学,还有生活补助助力;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助学金给予生活支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学子支付学费和住宿费。就像云南的洪嫚,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得以顺利踏入大学校园,开启人生新篇。这是党和国家资助行动的缩影,激励着更多人关注、参与教育资助,让更多寒门学子的梦想照进现实。
“世界上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资助带来的,远不止是学业的延续。它更是梦想的助推器。许多热爱科学的寒门学子,因无力购买实验器材、参加科研项目而满心无奈。资助资金的注入,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在实验室中探索未知,在学术会议上与同行交流。曾经遥不可及的科研梦想,如今触手可及。同样,那些钟情于艺术的学生,也在资助的支持下,能够购买画笔颜料、参加艺术培训,让灵动的画笔绘出绚烂的未来,用美妙的音符奏响人生的华章。正是这些温暖与希望,让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勇敢地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