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下午,我院特邀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杨锃教授于A3-202开展《现代精神健康服务的变迁:从机构化到数智化》主题学术报告。社会工作专业全体师生参加,讲座由院长秦永超主持。
报告会上,杨锃以四个紧密关联的问题为脉络,层层递进,引领师生们深入探索现代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其一,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以下简称精障者),何种治疗方式最为适宜?其二,传统精神病学在处置精障者时采取了哪些手段,又衍生出怎样的问题?其三,面对传统模式的困境,现代精神健康服务发生了怎样的转向?其四,在数智化时代,精神医疗服务又产生了哪些新变化?”针对第一个问题,杨锃创新性地对精神疾病进行解构性理解,打破常规认知,为师生们开启全新思考视角;在探讨第二个问题时,杨锃着重剖析传统精神医疗服务体系,以犀利的观点对其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刻批判,引发全场深思。谈及现代精神健康服务的转向,杨锃提出“如何建设精神卫生公共性”这一核心概念,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围绕数智化时代的精神医疗服务变化,杨锃从远程精神医疗、文本信息干预、自我监控与自我关护、人工治疗与自杀干预四个维度展开深入交流,结合前沿案例与研究数据,生动展现科技赋能下精神医疗服务的新图景。
本次学术报告为全体社工师生打开了社会工作专业在精神健康服务领域的新视野,现场师生们全神贯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最后,杨锃特别强调,即便身处数字化时代,精神医疗服务仍需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技术应是服务患者的有力工具,而非主导因素。在AI浪潮奔涌而来的当下,相信社会工作专业将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华丽转身,开拓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福祉贡献更多专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