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文学院是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萌芽于1916年河洛师范学校的国文课程组。始建于1958年洛阳师范学专科学校的中文科,曾使用文史系、语文系、语文科、中文系、文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名称,2014年恢复文学院院名。先后有任访秋、徐玉诺、孙席珍、叶鹏、李慈健、张宝明、张凌江等一批名师曾在此任教。2000年升本,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现开办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秘书学4个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学历教育,拥有1个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省级以上教科研平台。目前在校本科生1581人,研究生85人。

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为河南省一流专业。“中国文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二十世纪文学转型与思想传播”“洛阳文学艺术流变与传承”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居全国同类师范院校前列。

师资力量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7人,博士55人。近年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引进优秀博士及博士后26 人、学科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原千人计划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高层次人才B类1人,省高层次人才C类2人,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六批“四个一批”人才2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7人。师资队伍学缘分布广泛,学术梯队合理,学科方向均衡。

文学院现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秘书学、语文教学与教法等8个教研室。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博士比达100%,戏剧影视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科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起步于2000年,知名学者李慈健、张宝明、张凌江等曾是该学科领军人物,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先后被确立为洛阳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201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5个明确、稳定的学科方向。学科以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中原文化资源为内核,以勤勉务实、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和谐奋进的人文精神为己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当代社会思潮、丰富学科人文底蕴、提升中原文化声誉上不断探索和开拓,形成了以下学科优势和学术特色:

1.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本方向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知识社会学、大众传播学等方法,对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河南本土文学发展进行多维透视与创新研究,兼顾文学研究的前沿性、理论性和社会服务功能。主要在五四文学思潮、左翼文学和河南当代作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发表权威学术期刊论文20余篇。尤其是张宝明教授的《新青年》研究,在国内影响卓著。

2.河洛文学与文献研究。本方向注重河洛文学文献的钩沉、辑佚、整理工作,尤其在河洛文学与文化研究、汉唐佛教文学文献研究、洛阳出土墓志文献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其中以王建国教授的《洛阳伽蓝记》文献整理研究、高慎涛教授的洛阳金石文献研究、张昌红副教授的宋代禅宗文学研究等为代表性研究成果,业已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学科方向。

3.河南传统戏曲曲艺传播研究。本方向在戏曲文化传播、戏曲院团、民间书会调研整理及数字化保护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项,形成了以民间说唱影像化保护研究、地方戏生态调查研究为特色的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

自2012年以来,文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20余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1项。在国家级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等18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2部。获河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现有国家级研究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软科学基地”“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语文)研究基地”3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洛阳城市文化研究中心”1个。综合科研实力位居省内高校前列。

教育教学

突出师范教育和河洛文化育人特色,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国学经典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创立“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强化学生的师范技能和素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卓越师资。

实践教学方面,围绕河洛文化育人特色,打造河洛文学馆、叶鹏文学馆、河洛碑刻文献珍藏馆等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展碑刻体验式教学、河洛诗词大赛、河洛文献调研与整理、河洛石窟寺调研等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河洛剧社、寒暑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新疆支教、岗前专业实习等校内外结合的实习实训体系,获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成效。

近年来,我院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研究生100余人。获得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河南省师范技能竞赛一、二等奖15项,名列省内高校前茅。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2个、个人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荣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全国及省级奖项15项,学生影视作品在河南电视台播出,社会反响强烈。毕业生张元荣获首届骆宾王青年文艺奖、首届中国青年诗人新锐奖、诗歌荣登中国诗歌网等多项荣誉。经过长期积淀,我院培养的毕业生已形成“明德求真,崇文尚道,向善唯美,自强不息”的特色,被誉为“牡丹牌”,享誉省内外。

202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