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成功举办“帝室之胄的文学书写:《唐代诸王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年11月13日 09:50

 

图文:南梦雪

2025年11月12日下午,由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的“帝室之胄的文学书写:《唐代诸王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31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我院教师郭发喜博士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唐代诸王与文学》展开深入研讨,西北大学李浩教授、新疆师范大学薛天纬教授、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傅绍良教授应邀参与研讨评议。洛阳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张永新、文学院院长刘恒、副院长李亚出席,文学院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副院长李亚主持。

科研处处长张永新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向百忙之中莅临指导的校外专家表示诚挚感谢。他强调,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设立专项资助计划等举措,鼓励教师产出原创性、标志性研究成果。《唐代诸王与文学》是学校重点培育的高水平成果,该书共计43万余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兼具文献深度与理论创新,填补了学界在宫廷文学与宗室文化研究领域的若干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学科推动意义。

郭发喜博士详细汇报了《唐代诸王与文学》的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点。本书系统考察了唐代宗室制度及其与文学的深层关联,立足于“制度与文学”的学术范式,继承了岑仲勉、严耕望、傅璇琮等前辈学者文史融通的治学传统,同时在王府制度与诸王文学这一细分领域实现了新的开拓。在研究视角上,专著以文学为本位,兼顾跨学科思维,既聚焦文学创作、文学交往等核心议题,又将诸王的政治地位、生存环境、与皇帝及文人的复杂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在材料运用上,注重吸纳新出土的唐代墓志等新材料,纠正传统史料的讹误与脱漏,提升了研究的可信度与先进性。

在专家评议环节,四位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维度对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西北大学李浩教授指出,该书继承了“文史打通”的学术传统,在王府制度这一细分领域实现了新开拓。其突出亮点在于坚持文学本位与跨学科思维的统一,既聚焦文学核心议题,又关联诸王地位、社会关系等背景要素,同时善用新出土墓志等文献材料,展现了扎实的考据功底与创新的研究视野,是中青年学者在传统领域求新求变的示范成果。

新疆师范大学薛天纬教授认为,该书选题眼光独具,创意十足,遵循“制度与文学”的研究路径,从文史结合的角度展现了唐诗风貌与唐代学术的重要侧面。专著在“史”的层面用力颇深,对玄宗后期至唐末诸王的生存状态做了创新性考察,且敢于对陈寅恪先生“隋唐可视为一体”的说法提出合理修正,体现了可贵的学术勇气。在文学研究方面,该书开拓了诸王与皇帝文学互动、与府外文人交往等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唐代文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他建议,可加强诸王与府外诗人文学交往的个案研究,如深入挖掘李白与永王李璘的关系及相关诗歌创作,让研究更具深度。

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评价该书是一部史料丰富、视野开阔的学术著作。他表示,专著对唐代诸王政治的梳理细致深入,将唐代宗室制度与诸王政治地位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概括准确且富有创意。在文学分析上,该书全面考察了诸王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组织、与各类文人的交往等内容,将皇帝诏令、诸王奏疏等以往不受关注的公文类写作纳入研究视野,同时从新角度解读诗歌、碑志等文献,创获颇多。此外,专著文史结合、考论结合,架构清晰,逻辑严密,对唐代文学研究具有拓展领域、深化认知的重要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傅绍良教授指出,该书的突出优势在于史料丰富、历史线索明晰,对唐代王府发展脉络的梳理准确到位;注重跨学科融合,突出文学重心,充分展现了文学博士的学术素养;关注研究本体,深入挖掘诸王的文学创作特色,学术突破显著。

文学院院长刘恒在总结中感谢四位专家的深入指导,并汇报了该著作已获河南省高校成果奖(青年奖)的喜讯。她表示,此次专题学术研讨会的圆满举办,不仅是对《唐代诸王与文学》学术价值的权威认定,更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思想碰撞。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该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唐代文学研究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营造崇尚思考、追求深度的学术生态,推动人文社科研究高质量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