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始创于1958年。现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和新闻学3个本科专业,学生1800余人。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62人,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讲师3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博士20人,硕士27人。另有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一等奖获得者1人、三等奖2人。
文学院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现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课程《写作》和《中国古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新闻写作》和《外国文学》。10余名教师在全省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文学院学生代表 学校参加河南省第四届师范技能大赛,获得全省第一名。在全省统考中,《外国文学》获得个人和总评两个全省第一。在全省高师院校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和全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文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丰硕。《中国现当代文学》为学校重点学科,语言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势头强劲。2000年以来,先后四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专家讲学活动频繁。教师主编教材60余部,出版专著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全国核心期刊发表200余篇,其中5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重要期刊转载。主持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30项。
文学院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现有河洛剧社、新季风文学社、三叶草文学社等社团。演剧团曾在校内外多次公演,并在电视台录制专场节目播放,影响广泛;多次参加“文化三下乡”活动和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得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学生刊物《新季风》、《三叶草》和《新闻实践》,凝聚了一大批写作爱好者,成为学生发表习作、提高写作水平的摇篮。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开设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写作、美学等30余门课程。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对外汉语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以双语为基础,具有较为全面的中外语言文化知识,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社会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以及中外文学等30余门课程。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新闻学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社会文化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宣传、传媒运营、出版单位从事采访、编辑、发行和管理等业务工作的新闻学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大众传播学以及中外文学等30余门课程。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2年的历史科,1989年3月改称历史系。1994年增设旅游管理专业,2005年撤系建院,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学院进入了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历史文化学院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业教师53人,教授8人,副教授14人,讲师29人。硕士生导师4人。研究生学历 3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22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全体专业教师的72%,高级职称教师占42%。另有在读硕士研究生9人。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人民大学等40余所院校,师承来源广泛,学缘结构合理。
历史文化学院现设历史学、旅游管理两个教学系。拥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所、洛阳市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心、洛阳市旅游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研发机构。开设历史学、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及一个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建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旅游文化、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六个教研室。从2007年开始,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在校本科生共1100余人。
历史文化学院拥有设备完善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文物陈列室、资料室以及模拟客房和模拟餐厅。同时,学校的三星级酒店“拙耕园宾馆”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教学及实习基地。资料室现有中文期刊杂志230余种,藏书 2万3千余册。工具书齐全,拥有《四库全书会要》、《明实录》、《清实录》、《二十四史》、《永乐大典》、《太平御览》等。文物陈列室现有战国至明清文物300余件。此外,还在北京、南京、杭州、青岛等地建立了近20个旅游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多年来,历史文化学院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共计2800余人。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对于洛阳具有特殊的意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引领我们开拓进取,历史文化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历史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高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史学概论、中国古代思想史、现代国际关系、国别史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导游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公共关系、管理学原理、旅游英语、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及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涉外酒店、酒店集团和酒店管理公司从事旅游及酒店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与酒店市场营销、饭店职业英语、酒店财务管理、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旅游与酒店公共关系、礼仪文化、管理学原理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条件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专业: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合作办学专业。
政法学院始建于1986年。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设有哲学和科技文化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和法律服务中心。在校生1000余人。
政法学院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3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7人。年轻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硕士学位。有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等;另有省管专家,洛阳市优秀专家各1人。
政法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拓空间、以学科建设上水平”作为办学思路,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哲学为校重点资助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省级优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省级精品课。本院主持的“全程教育实习法研究”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精品一课” 教学大赛奖, 3名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学、教书育人一等奖, 5名教师分别获得校教学大奖赛一、二等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在中学、司法机构建立了大批实践基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政法学院始终以“学术有方向,成果成系列”为导向,激励教师扎实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专著2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700篇,其中国家级期刊和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摘和复印的30余篇。升本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地厅级项目100余项。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省级教育科学奖、优秀论文奖、优秀专著奖150余项。哲学和科技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政法学院重视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专家来我院讲学。历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通过率均居学校前列。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模拟法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全省党政机关、政法部门、企业、教育部门等单位,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具有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法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律专业知识。既能在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又能从事法学教育与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法理学、宪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立法学、犯罪心理学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杜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个案与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社会环境保护、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外国语学院现有英语(教育方向和经贸方向)、日语2个本科专业和五年制实验班、并承担省级中学骨干教师和洛阳市中学骨干教室的培训工作。外国语学院下设有5个教研室和一个基础英语教育研究中心,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有客座教授15人,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重点院校和研究所。
外国语学院现有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师电子阅览室、调频广播电台、视听室、资料室、文印室和电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设施。
英语(教育方向):师范类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语法、写作、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修辞学、翻译等。就业方向:主要在教育、外事、文化和科技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和其它工作。
英语(经贸方向):非师范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商务英语泛读、外贸口语、听力、口语、阅读、口译、语法、写作、经贸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营销、外贸函电等。就业方向:主要在外经外贸领域从事业务和管理以及其它方面工作。
日语:师范类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综合日语、高级日语、听力、会话、泛读、日本概况、日语语法、写作、高级视听、日本文学、翻译、日本历史、日语概论等。就业方向:主要在教育、外事、文化和科技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和其它工作。
数学科学学院是我校设立最早的教学院系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科学3个教学系和1个计算数学研究所,有专兼职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博士及在读博士8人,硕士30余人,硕士生导师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各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洛阳市优秀专家1人。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资料室藏书16000余册,订有中外期刊150余种,有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数学建模实验室1个,计算机实验室2个,实验用高性能计算机160台,可以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
近年来,数学科学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成才为目标,注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院教师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高等代数》是河南省精品课程,《解析几何》、《数学分析》是校级精品课程。院内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厅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15部,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0余篇,其中50多篇被SCI、EI收录。教师中有8人分别被评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百名职工技术英杰、高校学生管理先进工作者、教师教育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务工作者,10多人次先后被评为省、市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6人被评为洛阳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9人次获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人被评为洛阳市双文明建设百星人物,3人被评为学校“十佳文明教工”,3名教师在河南省高校职业技能大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数学科学学院是学校首批文明单位、洛阳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党总支是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数学科学学院精心营造学生的成才氛围,“稳定的教学秩序,高效的学生管理”有口皆碑。学生工作量化考核连续4年第一,连续3年荣获学生工作贡献奖,校春季运动会连续11年夺得冠军,新生军训多次获得第一,先后有8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先后荣获国家一等奖、二等奖各一个,河南赛区一等奖18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先后有4人荣获一等奖。在河南省高校师范生师范技能大赛中,先后有2人荣获一等奖,多人获二等奖。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名列前茅。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素质,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是全校就业签约率最高的教学院系之一。近三年来,有100多名毕业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能够在高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CAI课件制作、普通物理、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近世代数、微分几何、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组合数学、计算方法、点集拓扑、初等数论、运筹与优化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科技、教育、企业和经济部门从事计算、教学、信息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普通物理、信息科学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编码理论、计算机安全学、信息处理的数学概论、计算方法、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运筹与优化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统计学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丰富的现代统计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数理统计、实变函数、运筹学、常微分方程、多元统计分析、应用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统计计算与软件包、计算方法、非参数统计等,同时在经济学、管理科学、金融学等方向开设若干选修课。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或经济学学士学位。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设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个本科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科专业。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8人,博士8人,硕士及在读硕士51人。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设有大学物理、理论物理、电子电路、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教材教法7个教研室及大学物理、近代物理、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单片机应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EDA、PLC、DSP、嵌入式系统、光电技术、电子课程设计、电子实训等19个教学实验室,现拥有总值8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和9000余平方米的实验用房。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注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累了雄厚的办学实力。光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激光光学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实验室,热学和电子技术2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物理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拥有电子创新、光电技术、现代光学和材料物理4个研究所。在凝聚态物理、强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以及无线通信领域形成了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本院教师先后参加国家高新技术863项目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20余项,并拥有多项专利。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严谨的办学思路,科学的管理体系,注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连年获得省级奖励,“三下乡”服务团队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服务团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和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名列前茅,多数考研的学生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录取。
物理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实验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教学的教师及从事科研、技术和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电子技术、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近代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从事有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与技术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的专门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与统计、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高频线路与实验、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微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单片机及应用、EDA、电子技术设计、现代通讯技术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宽广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技开发、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概率与统计、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单片机及应用、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德国马格德堡一施滕达尔高等专业学院合作办学专业。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工程师2人; 博士17人,硕士36人。博士生导师1人, 硕士生导师4人。化学化工学院现设有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1000人。
化学化工学院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10余省部级项目。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教学7个教研室及相应的12个基础教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先后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中草药中间体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洛阳市重点实验室,分子科学实验室被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有机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整个化学专业被评为河南省特色专业。拥有齐全的精密仪器和良好的实验条件:现有德国布鲁克公司生产的Bruker APEX-II CCD X-射线单晶衍射仪, 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Nicolet Avatar-36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UV-3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F4500荧光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沃特公司生产的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化学化工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治学严谨,工作敬业,求真务实。近年来,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415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被《SCI》、《EI》收录的有263篇。主编、参编专著或教材30余部。
化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化学教学的教师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基础及实验、仪器分析及实验、结构化学、当代化学前沿、化学软件、化学专业英语、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文献检索、化学教学论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化学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厂矿企业、研究所、环保部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化工基础及实验、结构化学、化工制图、化工工艺学、药物化学、配位化学、环境化学、精细化工、化学软件、化学化工专业英语、天然产物化学、生化分析、有机合成设计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制药、塑料、助剂、日用化工、石化等化工领域从事工业生产、工艺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开设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化工工艺、煤化工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技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网络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开发)、软件技术等3个与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合办的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学生近1500人。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系以及大学计算机教学部、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实验中心现有软件、组成原理、组装维护、网络、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PLC、EDA、DSP、电子商务等13个实验室,直接管理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
信息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8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高级职称2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6人。教师中多人获省青年科技专家、优秀教育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获省科技进步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素养,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研究方法、学科教学论、JAVA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软件工程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软件工程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可视化程序设计、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代码开发技术、工程经济学、团队激励与沟通、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实践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电子商务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商务理论基础和网络技术,具有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电子物流,电子支付等)的基本能力,可在财政、金融、保险、税务、信息、工商等经济管理部门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经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JAVA程序设计、管理学原理、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网络经济学、网络营销学、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与电子商务法规、管理信息系统、WEB应用开发技术、SQL Server、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运筹学、电子商务安全与管理、信息管理基础、商务英语、会计学原理、P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技术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网络工程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规划设计一般应用部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初步能力、具有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络管理与系统维护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离散数学、电子测量、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概论、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通信原理、局域网与组网工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程序设计、网站建设、WEB系统开发、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游戏开发)、软件技术3个专业,与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合办的非师范专科专业。完全采用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第二学年由外方专业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第三学年外方专业教师承担主要课程,同时配中方教师作助教,第三学年完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英语听说能力。合作办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适当的专业基本理论、熟练地专业操作技能、能够使用双语、直接和国际接轨的高素质软件开发应用人才。根据专业不同,要求学生能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游戏开发技术的一个方向掌握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主要开设课程有:数学、程序设计基础、JAVA程序设计、常用网络设备、网络基础、SQL server应用开发、WEB程序设计、ASP.NET、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站与网页设计、路由交换实用技术、组网工程、XML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与黑客防范、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工程导论、微机组装与维护、软件开发项目设计、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J2EE与中间件技术、Windows体系结构、J2ME程序开发、网络游戏开发客户端编程、网络游戏服务器端编程、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游戏动画与特效、游戏场景与角色、美术基础等。学制三年,中方授专科毕业证,爱尔兰方授副学士学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赴爱尔兰进一步学习或工作。
教育科学系设有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咨询中心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建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3 个教研室;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影像技术、基础心理、微格教学等5个实验室;资料室藏有图书9643册,专业期刊63种。专任教师44人,在校生589人。教师在《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学前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完成科研项目70多项,出版著作、教材15部,获得教学、科研奖励70余项;学生在挑战杯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中,获得个人荣誉255人次。
教育技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有:教育传播学、程序设计、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学、教学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教育与应用、教育信息处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就业方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以及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其它工作。
应用心理学: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有:心理测量、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力资源管理、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就业方向:从事本、专科院校心理学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
学前教育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评价、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就业方向:从事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和创业工作,师资培养院
校的教学、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工作,学前儿童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种活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工作,学前儿童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教师和管理工作。
生命科学是当代自然科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以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契机,高起点、高质量建设。
生命科学系拥有一支学历高、学缘广、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有国家教委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教师、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36%。近三年来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地厅级科研成果奖近32项;编写教材6部。
生命科学系资料室拥有版本新、知识面广、面向前沿的图书资料。现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数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生理学、遗传学、病毒学、水产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生物医学、基础医学、食品科学、安全科学等数十门学科专业图书资料和80多种相应的专业学术期刊。
生命科学系建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基础教学实验室2000余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有小流式细胞仪、超速离心机、PCR仪、冻干机、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生物摄影显微镜、研究级正置荧光生物显微镜、研究级倒置荧光生物显微镜、自动核酸蛋白分离层析仪、酶标议、全自动高压灭菌器、超高速冷冻离心机、光照培养箱、生化培养箱、恒温振荡培养箱、超净工作台、雪花制冰机、冷冻石蜡切片机、生物技能信号采集分析处理系统等成套的精密仪器设备。门类齐全的实验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师范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生理学、遗传学、动物胚胎学、植物生理学、仪器分析等。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从教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生物教师及有关科研和管理工作者。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生物技术:非师范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胚胎学、基础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工程、发育生物学、病毒学、基因工程、仪器分析、微生物技术及发酵工程等。本专业培养具有全面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现代实验原理及技术;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卫生、农、林、牧、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水产养殖学:非师范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生物化学、水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微生物学、池塘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仪器分析等。本专业主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从事水产养殖、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生产、科研、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管理科学系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全日制本科专业,一个行政管理成人教育专业。建有政治与行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教研室,附设有社会服务调查中心和管理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两个调研机构,在洛阳市涧西区、洛龙区等地建有专业实习基地。管理科学系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教师20人。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教师师承来源广泛,分别毕业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
行政管理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调查与统计、行政领导与决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务员制度概论、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行政法学、经济法学、行政公文与写作、公共政策分析、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行政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等。就业方向:主要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行政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掌握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公共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相应的政府部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企业文化学、中外文化史、文化策划学、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公共财务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法学概论、公务员制度概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文秘、公共政策分析、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等。就业方向:主要在文化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共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学校和政策研究部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经济与贸易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本科专业。她伴随着师院的发展而生,依托着中国经济的成长而立,发展迅速,朝气蓬勃。
经济与贸易系有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余人,高级职称10余人,博士7人,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0%,而且大都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开拓创新,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
经济与贸易系围绕本科教学这一中心地位,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师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该系教师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主持、参与科研项目40余项。
经济与贸易系注重学生管理,精心营造学生成才氛围,形成了诚朴、敏行、严谨、创新的良好系风,毕业生过硬的专业本领,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未来的发展中,经济与贸易系将振奋精神,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灿烂的明天。
国际经济与贸易: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金融实务,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操作、管理、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会计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经贸外语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工商管理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策划、营销、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现代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高等数学、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投资与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市场营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学、高等数学、广告学、推销学、消费者行为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调研预测、管理信息系统、商务谈判、电子商务、销售管理、企业营销策划等。学制四年,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1人,中级职称教师13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35人。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16人。外聘教授、课座教授10人,省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体育学院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4000余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050人。
体育学院下设四个教学系: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系、社会体育系。
体育学院拥有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7门。
体育学院教学训练设施完备,室外教学训练场地面积32016 ㎡,室内教学训练场馆建筑面积17892㎡。有人体解剖、人体生理、体育保健、运动心理、测量评价、人体标本等实验室。教学、训练、实验等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体育学院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致力于科学研究。近年来,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著作、主编参编教材70余部,承担国家级、省级、地厅级科研课题及项目56项。
体育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竞技能力,在参加全国、全省各类比赛中成绩优异。2005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荣获团体总分一等奖;在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李俊丽、金龙同学分获女子散打、男子自行车两块金牌;张玥同学2005、2006、2007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射击比赛冠军,并三次打破该项纪录…
2007年12月,河南省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检查评估排名:一类学校(第三名)。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本科):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师范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培养能在基层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并能进行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田径、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非师范类本科):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能从事武术、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医学基础、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套路、散打、太极拳等。
运动训练专业(非师范类本科):本专业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合格的从事运动训练的教练员。主要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学、田径理论与技术、运动竞赛学、运动选材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社会体育专业(非师范类本科):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体育概论、体育保健、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大众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法规、体育经纪人概论、康乐体育经营与管理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现设有音乐学(教师教育)、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是培养中等学校音乐、舞蹈教师和文艺团体表演人才的摇篮,是河南省省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在校本科生900余人。
音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具有中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7人,并聘请中外知名兼职及客座教授多人,音乐学院注重以科研促教学,成效显著。近三年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6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0篇;获准立项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项;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出版著作、教材16部。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32项。师资队伍总体状况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明显优势。
音乐学院办学条件优良。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艺术大楼内功能教室齐全:拥有国内一流的多媒体电脑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音乐欣赏教室,设有功能完备的演播厅一座,200平方米的舞蹈教室3个,琴房200余间钢琴200多架,中西乐器近千件,数千套演出服装以及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料,为全院师生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音乐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锻炼成才的平台。近三年来在国内及省市各类艺术竞赛活动中共获奖140余项,获奖等级、项目、数量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院学生多次代表河南省及洛阳市与奥地利音乐家代表团、澳大利亚管乐团、美国长岛合唱团、俄罗斯音乐家代表团等进行合作交流演出,受到普遍的赞誉。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音乐学专业: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与较强的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声乐、器乐、舞蹈、钢琴、合唱与指挥、中外音乐史、作曲理论、音乐教育学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既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又具有基本的音乐基础教育能力,既能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工作与基层文化工作又能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声乐、器乐、舞蹈、钢琴、合唱与指挥、中外音乐史、作曲、表演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非师范类本科专业。主要培养能较全面的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基本的舞蹈艺术教育能力,又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与舞蹈表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教学法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4个专业方向,在校生1300余人。下设美术系、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美术研究所,拥有专职教师5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0人,美术学院的教师队伍呈现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美术学院教师的创作实力雄厚。近年来,教师发表作品数百幅,参加省级以上展览80余次,国外个人展6次,7人20余次参加全国性美展,3人次参加国际艺术交流。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入选3件,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入选作品1件并获奖;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3件;2003年,第三届全国油画展入选作品6件。2002年,一名教师在亚洲雕塑大赛中获奖(国内唯一),5人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4人次作品在省内的大型活动中多次取得佳绩。2005年6月,一名教师的雕塑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本省唯一)。1996至2006年举办的河南省第五至第九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共获奖135个,其中一等奖30个,二等奖56个,三等奖49个。
美术学院具有高标准的美术馆、画室、教室、电脑室、资料室、摄影室、工艺制作室和雕塑版画工作室等,良好的条件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美术学院师生不懈攀登新高峰的精神,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专家的好评。1996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建校80周年美展;1997年,河南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介绍我院;1999年,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又以专题片形式向全国做了介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曾到美术学院检查指导工作。
美术学:师范类本科专业,中国画方向,油画方向。主要培养掌握美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基础宽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创作设计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技法理论、素描、色彩、书法、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艺术设计(装潢设计方向)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科研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设计概论、透视、素描、色彩、包装设计、广告设计、CI设计、立体构成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艺术设计(数码设计方面)本科专业:该专业是近几年来设计领域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地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泛的人文素质,在艺术设计教育出版和文博电影、电视等媒体单位从事动画原创设计和编导用三微电脑创作的应用型符合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设计基础、设计基础理论、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程序设计、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非线形编辑和网面设计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绘画(中国画方向、油画方向)本科专业:该专业是我系根据专业优势新增学科,主要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画论、技法理论、专业技法等,学制四年,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