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暑期“三下乡”活动号召,我院爱心传递支教队以“喜迎十九大,青春建新功”为主题,连续第五年赴伊滨区诸葛镇梁村小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特色活动,沟通无限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支教队员在秉承往年传统的同时也将推陈出新,使得支教工作充满新鲜与活力。针对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继续坚持开设以舞蹈,手工,国学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开设趣味课程,使得教学生活有趣生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开学之际,梁村小学校长文红艳对支教队员五年来持之以恒的志愿工作表示肯定与感谢;别开生面的汉字书写大赛,增长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亲子趣味运动会---“体验亲子乐,共建新桥梁”,在父母和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展现了当代农村青少年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愿望,也为青少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安全教育讲堂---为孩子们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深入班级,教育为先
支教第一年,学校设施不完善,很多基本的设施都没有,学校的水泥地上满是斑驳,支教队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梁村小学坚持了半个月。在五年后的今天,学习新增加了很多的设施,配备也逐渐齐全,教室里有了多媒体,白板,校园里有了舞蹈室,体育器材室,办公室和宿舍有了空调,而教师生活的地方有了洗浴室,餐厅厨房也焕然一新。
支教队员对此次支教感触极大,支教队员王珂珂感慨颇深:“我是六年级的班主任,我们班自我接触以来就挺闹腾的,经过一个星期的相处,同学们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个叫梁超的孩子,刚来的时候他对每个老师说的话都不屑一顾,上课不认真听讲,捣乱,顶撞老师,而现在他也能安静的坐下来学习,认真的画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一次和老师发生矛盾后,悄悄地给老师塞纸条道歉,我想这就是孩子的变化吧,也是支教的意义所在。”支教队员陈思回忆:“我担任的是五年级的班主任,这个班级一开始就非常不好管教,尤其是竞选出一位女班长后,这位班长有些调皮,当上了班长后也有些骄傲,经过多次深刻的谈话,她的心态端正了很多,对同学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此外,班里的男生和女生原先是水火不容的状态,经过长时间的教导,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和谐相处,团结一致,还给他们调了男女同桌,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他们的关系得到了改善,男生也会主动帮助女生打扫卫生,这就是小小的进步。经过支教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和班里的同学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现在很听话,很懂事,我感到很欣慰。”这是支教队员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建立。
深入走访,关爱如家
“在去一个孩子家里家访的路上,梁村的一位家长硬拉着我们支教队员吃西瓜,非常热情地往手上递,我想我不会忘记这种感觉,受人尊重,被人信任。我没用相机记录这一热情的画面,真的有点遗憾。”支教队员张楠楠如是说。
在支教队员在学校里住的这些天,他们把这里当作家,打扫打扮一样不少,做饭的队员每天都会将厨房餐厅打扫干净,在办公室和教室里的队员同样会爱护公共设施,就像他们真正生活在这里一样。
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一个孩子看着支教队员不说话,他的妈妈说他看到老师来就走不动路了,想赶紧报名,这给了大家信心。梁村村民是积极的,在没开始招生时就带着学生赶来报名,他们还是热情的,与支教队员的篮球友谊赛每年都在进行。短短的十五天里,每一个人都和梁村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它成为了每一个支教队员的第二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让彼此永远牵挂。
爱心接力薪火相传
五年来,学院的爱心传递支教队的队员们为梁村的留守儿童带去了力所能及的关爱和帮助。2014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支教大学生亲赴梁村小学为小学生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此后,该学院每年都会派出支教队来梁村支教,并定期进行回访,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五年支教,奉献青春
五年来,我院爱心传递支教队用爱相守,用心护航;五年来,爱心传递支教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回顾往昔,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爱心传递支教队不仅获得了家长的认可与校方的支持,而且也获得了多项校级荣誉。他们的事迹被中国网、新华网、央广网、映象网、大河报、洛阳晚报、洛阳商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
支教的日子就宛如一杯清茶,它不像山泉那般索然无味,也断断不是醇厚的烈酒那般热情奔放,它就如同细水长流的爱,不断地灌溉、滋养。支教就是开在孩子们心灵中的纯洁之花,绽放在广袤辽阔的黄土地上,我们愿春风化雨,只待满庭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伊滨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梁村小学像一艘充满希望的航船,载着师生们向着未来前行,向着幸福远航!而我们作为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也与梁村小学许下诺言我们已携手走过五年酷暑,下个五年我们仍然在一起!(文/王添张鑫鑫)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