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师院首页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科研平台

发布时间:2017-10-20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全媒体科普中心传播基地简介

一、科研平台的概述

为贯彻全国“科技三会”精神,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繁荣科普创作,根据河南省科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命名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的通知》(豫科协发[2017]38号),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正学主持、依托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广播电视台联合申报的“河南省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2017年5月成功获批,成为我校又一个省级应用科研平台。

该基地主要完成科普信息化工程《科普之声》、《科普全方位》、《科普新天地》等频道所需节目的策划与创作,承担中国科协数字化项目研发和节目制作任务,预期打造成一个资源集成、传播快捷、覆盖城乡、普惠共享的服务平台,服务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助力河南科普事业的发展。

二、科研平台负责人简介

李正学,男,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诗学研究,出版《狐狸的诗学》、《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贾宝玉》等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多项。成果曾入选第三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获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六批“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河南省百名青年社科理论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科研队伍及人才培养情况

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目前拥有博士2人,海外留学归国教师2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多位具有媒体从业经历和节目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扎实的师资和团队人员储备。参与基地工作的三个专业的专业教师年轻而有活力,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项目组中播音和编导专业的师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荣获全国美育大赛作品获一等奖,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河南省一等奖,河南省大学生艺术节主持人比赛一等奖等。

目前,利用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这个平台,学院与洛阳电视台、偃师广播电视台、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网易河南、掌讯传媒等建立了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为基地建设建立了严格规范的节目创作及分级审核制度,有效保障基地节目创作的规范完成。在基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统筹下,经过专业老师和媒体专家的共同指导,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4级至2017级共四百余名同学参与了节目创作、音频录制、剪辑包装等工作,共完成了十一季打包节目共77期《科普之声》广播节目,完成《科普新天地》种植宝典、生活百宝箱、影视直通车等科普视频10个,均已通过省科协的审核,公开播出。节目完成质量较高,受到省科协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作为典范节目发给各兄弟院校参考学习。同时,播音、编导专业的同学完成了由课堂节目制作模拟到课外节目上线、节目上大屏等实战演练,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真正实现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的有效转型。

四、科研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的研究方向定位为:(一)紧密结合大数据时代科普传播的特点进行艺术创作。(二)结合节目制作进行相关应用研究。创作团队将以学院领导为负责人,以科普领域内的专家和学校与科普相关的各专业教师为创作指导,以校园广播电视台既有的创作团队为主体,以院系乃至整个学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后备力量,结合我校丰富的特色学科门类和洛阳本土的地缘优势资源,进行枣种植及深加工、冷水鱼养殖、牡丹的培植等特色科普传播节目制作,同时和相关专家顾问团做好对接,为节目创作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和技术指导,大力倡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专业科技人员与文艺和文学创作人员、媒体编创人员相结合。使科普创作做到既要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又要掌握和创新科普作品的创作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大力提高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同时,结合节目制作进行相关的应用研究,通过节目创作和研发,推动艺术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的策划、申报和实施,实现专业教师教学-教研-科研的业务一体化成长,实现传媒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和复合人才培养目标。

五、科研平台的获批时间、获批部门

获批时间:2017年5月

获批部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