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寒窗苦读,走进大学的象牙塔,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相信是每一位大学生所梦寐以求的。但是在洛阳师范学院,有这样一名学生,主动放弃了选择更好专业和更好就业岗位的机会,立志要做一名“改变山村孩子命运的小学全科教师”。
荣耀时刻,山村女孩走进人民大会堂
她叫王予川,是洛阳师范学院2016级小学教育全科教师本科一班的学生,一位稍显瘦弱的95后女孩儿,心里却孕育着一个大大的梦想。
2019年9月10日,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王予川作为河南省公费师范生代表参加大会,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并合影留念。
王予川说:“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从来没想到会如此幸运,我不止一次想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场景,直到看到总书记面带微笑向我们走来,我才确信眼前发生的一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一天,成为王予川内心永远难以忘怀的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教师队伍的期望,并来到我们中间,同我们亲切交谈。那一刻,我为自己选择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而感到无比自豪。”
9月26日,王予川还参加了河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交流会,并在会上做了题为《不忘初心,筑梦前行,在未来“四有”好老师的路上砥砺奋进》的交流发言。
从走进校门那一天起,王予川就立志做一名乡村学校的教师。论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王予川的起点并不高。从一个随时可能辍学的农村娃到现在的一名新时代大学生,从国家级贫困县里的小山村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一切都源于她始终背负着报效乡村的希望。
不畏艰难,农村姑娘萌芽教师梦
今年22岁的王予川,家住洛阳市嵩县闫庄镇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县城40多里路,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加上母亲还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更是令这个建档立卡家庭雪上加霜。
回忆第一次萌生“当老师”的想法,王予川说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6岁的一天,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她托付给亲朋后便匆匆赶上了去往外地的汽车。然而,少时性情沉闷又倔强的她非常抗拒住在别人家,她甚至用绝食做无声的“抵抗”。
王予川说:“我当时的班主任察觉到我的情绪,她一把将我搂在怀里,温情地抚摸我的头,那是我第一次感受‘老师’这两个字的温度。”
12岁那年,母亲潜藏性的精神疾病因受刺激突然爆发,父亲害怕影响她学习,便将她送往亲戚家。再一次寄宿他人家,心里少了抵抗,多了一份对母亲病情的担忧,12岁的她已经懂得“突遭变故”这个词背后的含义。在一个午后,数学老师拉起埋头偷哭的她说:“予川,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波折与苦难,要争气,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山村,带着妈妈看不同的风景。”
老师的话就像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种子。“我一定要当老师!”这个志向便从那时起在她心里生了根。
苦练本领,本是往昔初心未改
2016年7月,王予川走到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高考填报志愿时,老师和同学都建议她填报会计、金融等热门专业,可她却坚持填报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她表示,自己选择教书育人回报家乡,更加有意义。
起初听说毕业后王予川要回到山村做一名小学教师,她的母亲略带担忧地叹气:“这可咋办呀,好不容易走了出去,现在又要回来。”
在洛阳师范学院大学四年的学习,也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学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强调在全科基础上,不仅要学习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知识,还要学习管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各方面的知识。来自山村的她在音乐、美术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知识积累,特殊的家庭背景更让她不善于和其他同学交流,王予川曾一度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如何补齐自己的短板?王予川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三个学院“旁听生”。
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她一有空就去音乐学院蹭课;为了提升体育课教学技能,她认真研究,加强锻炼,成了同学眼中的“野小子”;为了弥补美术知识的不足,她和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结成了好朋友;自己所在学院安排的各种教学活动,她总是积极分子。
在不断的磨练中,她逐渐成长为学院学生会主席,从自卑腼腆的“农村丫头”蜕变成一个开朗自信的大学生。四年来,不仅她个人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干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她所在的宿舍被评为学校文明宿舍,她所在的班级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经常感叹:只要予川在的地方,就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地方。
王予川却说:“其实我应该感谢学校,让我有机会圆了儿时的教师梦。我一直告诉自己要成为一个思想稳固、技能精湛、服务乡村的全科教师,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要一直努力。”
心系农村,做大山深处的一盏明灯
王予川常说:“从农村走出大山的我深知山外的风景有多么美丽,但我也知道走出大山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有多艰难。”
四年来,每年暑假,王予川都跟随学校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她说:“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天走进教室,他们害羞地低着头,却又忍不住偷偷抬起头来打量着我,眼神里藏不住欢喜,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通过自己小学全科教师背景的专业知识,她很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第一次走上讲台,孩子们冲着我鼓掌,我感动得直流泪。”在那里,王予川教授孩子们接触甚少的音体美课程,用勤工俭学攒下来的钱给孩子们送去课外书、文具、衣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班会课,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未来的自己,突然一个孩子大声喊了一声:我要像王老师一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叫喊起来:“我也要像老师一样,我也要当老师!”
“为什么呀孩子们?”她怀着好奇问到。一个小女孩怯怯地说:“因为王老师总是笑,看起来很快乐!”那一刻,各种滋味涌上心头。
晚上她躺在床上,不断问自己:我快乐吗?答案是肯定的,这大山的夜空星星很亮,就像孩子对外边世界充满渴望的眼睛,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不灭的希望。
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豫西乡村新变化。义务支教之余,她还和同学们一起聚焦“乡村教育”,以“乡村文化、教育、人才”为调研重点,深入了解新时期洛阳周边农村文化、教育、人才的现状,进一步发挥高校大学生服务社会与地方发展的社会责任。
“我和许多有梦想的大学生一样,因为爱,所以坚韧不拔;因为爱,所以默默无闻,像野花一样扎根在农村土地上,虽然平凡,但却顽强地生长。”王予川在支教日记中说,“我能够奉献的只有青春,而祖国广博而美丽的农村需要我们的青春!”
她誓言,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走出“物质的大山”,而是走出“精神的大山”,可以真正挺直腰板说声“我是大山人”。
结语
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经历;每一种经历,都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王予川说:繁华都市固然令人向往,乡村学校也需要有人坚守。我是国家教育扶贫的受益者,我愿意做一名小学全科教师,伴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
喝水不忘挖井人,学成归来,反哺家乡是王予川最骄傲的事。她说:有些事情仿佛从出生起就注定,父母为我取名“予川”,给予的予,山川的川,仿佛早就为我画下了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大川的生命轨迹。
“我深知选择作教师,于个人,是职业;于国家,是使命。教在当下,育在未来。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梦想,把个人追求融入时代洪流,把似锦年华献给我将为之奋斗终生的教育事业。”这是王予川的理想,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

义务支教

在河南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交流会上发言

参加北京会议全体公费师范生合影(一排右四)

参加全国教师节表彰会

王予川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