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大发展理念”、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省委统战部凝聚力建设行动和洛阳市“9+2”工作布局,聚焦服务精准扶贫。学校充分发挥统战优势,组织资源力量,持续在洛宁、栾川、新疆等地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形成了教育、科技、旅游、艺术、驻村“五位一体”的高校精准扶贫模式。
一、明确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一)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持基础教育发展。坚持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充分发挥百年师范教育优势,优先扶持基础教育发展。针对贫困地区的现状,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育扶贫规划,着力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组织教育专家把脉问诊基础教育,开展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坚持综合扶贫,打造精准扶贫新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科研优势,围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等,坚持开展教育、科技、旅游、艺术、驻村扶贫等,打造了“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
(三)坚持整合资源,强化扶贫工作合力。学校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精准扶贫工作。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和物资支持,整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物资和资金,凝聚整合扶贫力量,着力解决扶贫点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强化精准扶贫举措
(一)开展教育扶贫,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近年来,学校发挥百年师范教育优势,重点在全省统一战线扶贫联系点洛宁县和我校定点扶贫基地开展帮扶工作。坚持每年安排大学生实践队前往洛宁开展教育支教。向洛宁县捐赠价值100万元的教育教学设备,将洛宁高中设为洛阳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育研究和免费师范生培养等项目。从2012年开始,学校持续对栾川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展教育扶贫, 使该校中招成绩由原来的全县倒数跃升为全县第一;在教育援疆方面,2005年以来,学校共计派出12批809名师范专业大学生和教师进行支教,显著提升了地方基础教育水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连年发文,对我校实习支教工作予以表彰。
(二)开展科技扶贫,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枣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灰枣新品种在若羌县、且末县、和田地区等推广,枣树种植面积由10万亩扩大到600多万亩,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新疆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洛阳龙门镇、宜阳县等地推广种植枣新品种2000多亩。二是冷水鱼养殖技术推广。学校与洛阳昌盛水产有限公司签订“冷水鱼健康养殖及水质预警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与洛阳华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大鲵繁育及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合作协议,扶持栾川县冷水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与洛宁顾县水利枢纽管理局开展合作,提供冷水鱼集成养殖技术指导,实现年收入500多万元。三是农村电子商务推广。2012年起,学校与洛宁县地天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研发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培养了一批电子商务人员,为当地创收近千万元。2015年,洛阳师范学院组织清华大学柴跃廷教授以及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部分专家为洛宁县申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言献策。学校与河南绿普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申请的“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获批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惠及洛宁县3000户以上。
(三)开展旅游扶贫,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
学校积极参与河南省政协组织的河南省旅游扶贫现状与问题、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伏牛山区扶贫典型模式调研与研究工作,与栾川县、襄城县、洛宁县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当地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培训旅游人才,扶持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响应河南省旅游局“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完成了栾川县杨树底望君山景区、孟津县“大美任庄”旅游区、宜阳县上观乡、临颍县固厢乡等旅游规划编制,探索沟域经济扶贫、特色林果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四)开展艺术扶贫,打造爱和小镇品牌项目
洛阳师范学院郭爱和教授的三彩艺大师工作室与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紧密合作,把花树凹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景区“爱和小镇”。“爱和小镇”有效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等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走出了一条“艺术扶贫”的新路子。学校在洛宁县下峪镇设立摄影基地、写生基地,多次组织专家为该镇的线路开发、景观修复、农业结构调等进行规划论证。目前,下峪镇受到越来越多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青睐。
(五)开展驻村扶贫,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
2015年,洛阳师范学院选派党委统战部部长郭天顺同志赴栾川县庙子乡杨树底村做“第一书记”。驻村后,学校积极整合各类资源、争取多方支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争取资金160万元建设一做太阳能发电站,安装太阳能路灯146盏,投资建设了一个纸袋加工车间;积极谋划乡村旅游,杨树底已被国家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打造了望君山景区,形成了以东汉光武中兴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文化框架和景点体系。
学校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河南省省长陈润儿、河南省委统战部部长陶明伦、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等领导对我校助推地方扶贫攻坚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学校扶贫工作得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