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随后,他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又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11月17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把2016年的工作重心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提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领导人的这些高屋建瓴的论断为我们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预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和风向标。
旅游业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产业、动力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当前经济下行 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旅游业逆势上扬,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扩大内需新的增长点。然而,旅游业也处于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出境旅游持续多年火热而入境旅游低迷,线性观光产品雷同、泛滥,旅游体验的质量低下。而持续旺盛的国民旅游市场表明,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旅游产品供给不能适应新时代下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为此,2016年1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持久动力。”可见,如何围绕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大局,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乘势而上,是值得旅游行业深思的大问题。
一、新时代背景对旅游供给侧的影响
旅游业供给侧改革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剖析新时代赋予旅游业改革的新机遇和带来的新挑战,明确改革方向,才能真正通过旅游供给侧改革,引领旅游发展新常态。
(一)高速时代及其影响
随着全球高速时代的到来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旅游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更强,“快旅行、慢旅游、乐休闲”成为可能。相比之下,旅游目的地内部交通的舒适性、便捷性显得相形见绌。因此,旅游业需要在交通无缝衔接、旅游集散服务、旅游跨区域组织协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二)互联网+时代及其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加速旅游业向信息化、智慧化转向,为旅游业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塑造新商业模式、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价值等带来了契机,然而旅游供给体系与自助化、大众旅游、定制化高端旅游供需错位更加明显,旅游供给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加速推动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终端技术运用于旅游发展中,加强旅游景区、酒店、乡村、城市等旅游业态的智慧化建设。
(三)自游时代及其影响
当今旅游进入了以自助游、自由游、自主游为代表的自游时代,游客自主性更加明显,景区呈现无边界的特点。要适应这样的特点,需要在房车营地供应、旅游公共产品体系建设、智慧目的地打造、全域目的地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构建多维、全域旅游供给体系 。
(四)旅游+时代及其影响
以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等“融合”为特点的旅游+时代为河南旅游业价值再发现、空间再拓展、功能再延伸提供了契机。但同时,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也更加不好把握、旅游负面效应管控也更加复杂。因此要求在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医疗、城建、养生养老等深度融合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五)双创时代及其影响
在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特点的双创时代,旅游创新意识更强、投资意愿更浓,为创新型旅游企业发展及创新型个体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对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传统旅游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力及挑战,在旅游供给方向上要求汇聚创新要素、改革创新体制,在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众创空间打造、旅游装备制造、旅游产品研发、旅游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激活创新能量,通过提质增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这些时代特点及其影响,可以总结出旅游供给侧存在着无效供给、供需错位、供给短板与游客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多头管理与监管缺失并存;旅游景区较多但高层次景区少,且同质化严重;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体验类、创新类产品较少;旅游业智慧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游客体验;旅游商品较多但创新性不足;旅游院系众多但特色人才、高端人才缺乏;旅游基础设施城乡差距大;旅游公共服务产品缺失等。
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刚刚拉开序幕,旅游供给侧改革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肯定的是旅游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交通、住宿、景区、餐饮、娱乐、购物等多个部门,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增强旅游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为旅游供给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省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积极探索适应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模式。明确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任务--建立“更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补齐供给短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发展,要从解决旅游业供需错配方面破题,前提就是要弄清楚旅游业发展到底在哪方面还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在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游客自主性更加明显,其旅游行为逐渐深入到传统景区边界之外,景区呈现出无边界的特点,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更高,而从目前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有明显的供给短板,所以,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我省旅游发展,就要在强化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工夫,补齐旅游供给侧的供给短板。
(三)创新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体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化解产能过剩,河南省旅游供给侧改革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在哪些方面存在无效供给。就旅游业发展来看,存在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产品创新性不够,这与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地位很不相称,与先进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明显差距,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游客的需求升级,这主要源于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无法为游客提供印象深刻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供给侧改革要创新旅游产品,活化文化遗产,通过智慧化方式,变静态的文化展示为动态的文化互动,增强游客体验,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旅游产品体系。
(四)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智力支撑
旅游供给侧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的滞后、人才培养的滞后。建议:第一,多部门联合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等有效措施推动各类院校在旅游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方面开展应用型转型试点建设,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旅游人才培养水平;第二,要加强对旅游管理特色优势学科的支持力度,虽然已经支持建设旅游管理特色学科建设,但其建设经费并不充裕,建议加大其支持力度,为培养更多能够有效服务于游客需求升级的旅游供给侧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第三,联合高校及科研单位,共同组建旅游供给侧管理培训团队,围绕新时代下如何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需求为主题,为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人员进行旅游供给侧升级培训。
(五)加强智库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当前,供给侧改革是个全新的命题,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方针政策、实施措施还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新的时代特点对旅游供给侧的影响研究尚不深入,理解也比较肤浅,尚需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规律。建议多部门联合设立旅游供给侧改革专项研究经费。
综上所述,在当前国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大局下,如何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应成为引领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工作重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供给侧改革来适应需求侧升级的要求是解决旅游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之策。旅游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重点是借助学者的科学研究,探索新时代旅游供给系统与需求系统新的平衡规律,为实现“各尽所能,按需生产”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供需平衡理想目标而共同奋斗!
(梁留科 民建河南省委副主委、洛阳师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