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提出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当前,国际安全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复杂的变化,很多原有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明显增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面对这种局面,沉溺于冷战思维,搞弱肉强食、穷兵黩武和对立对抗,有违时代潮流,只会加剧安全困境。因此,中国主张,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这是中国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领域对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必将成为推动世界安全治理的重要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具有全球意义的新安全理念
2014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正式提出,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一安全观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认同,并写入当年的《上海宣言》。此后,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讲话中提出,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中国发布的关于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立场文件也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从那时起,中国倡导的可持续安全观已不仅仅局限于亚洲,而是具有全球意义。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20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进一步强调,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是当务之急。这不仅把亚洲安全观提升到全球安全观,而且强调了各国树立可持续安全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主张为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从而使可持续安全观成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可持续安全观的又一次发展。由此,可持续安全观已成为中国向世界提出的系统、完整的有关国际安全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国际指导意义。
可持续安全观涉及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两个大局,是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国的稳定、安全,也离不开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现实中,一些国家尽管经济一体化水平较高,并有相对成熟的多边安全机制,但由于缺乏指导性、全局性、包容性强的安全理念,导致其在国家战略选择上缺乏长远眼光、全球眼光。21世纪以来,美欧多国作为北约成员国发动或参与了几场局部战争,结果却造成相关国家社会动荡、恐怖袭击频发、欧债危机等国际治理难题,导致欧盟离心力上升。特别是2016年欧洲难民潮引发的矛盾和美国大选显示出的社会分化,表明维护国内安全与社会政治稳定同样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要务和难题。
可持续安全观涉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传统安全一直是各国安全政策的重点,它涉及政治安全、国防安全、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以及政权安全等重要内容。21世纪以来,防范非传统安全领域威胁的紧迫性明显增强,包括打击恐怖主义、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打击走私贩毒、反海盗以及防止大规模跨国传染病流行等,内容非常广泛。非传统安全因素有时又与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国际安全形势更趋复杂。尽管当前爆发世界性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这些安全问题导致许多国家的安全感下降、许多民众的不安全感上升,局部地区甚至长期陷入战乱和冲突。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能无视这一令人担忧的局面,世界应向何处去成为各国人民共同思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可持续安全观,犹如迷茫世界亮起的一盏指路明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指南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在总结二战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国际安全、国际政治、国际战略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科学安全观包括四项原则: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它是当代中国根据国内国际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站在构建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共同,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安全应当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实现共同安全就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综合,就是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安全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盘考虑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世界安全治理。合作,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安全,增进战略互信,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可持续,就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根基。
国际安全形势动荡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现有国际秩序在不少方面亟须改进。一些国家抱持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主张实力至上的绝对安全,把自身安全建立在牺牲别国安全的基础上,导致国际安全领域合作意向下降、竞争因素上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处理国际关系的陈旧思维,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各国合作解决安全问题。所以说,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为国际安全合作提供了科学理念与可行方案。
各国携手共筑世界安全
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可持续安全观以来,这一理念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可以相信,在不同国家间安全对话与全球复杂安全问题处理过程中,可持续安全观会得到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与支持,成为21世纪维护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的重要思想指导和行为准则。中国积极倡导可持续安全观,展现了国际安全维护者、共同发展促进者、国际体系建设者形象,并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走出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
有效降低安全成本,实现持久和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安全观的核心价值。因此,如果世界各国能就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安全达成共识,就会极大降低各国的安全成本,增进各国共同的安全利益。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安全观得到各国广泛认同,并形成相关政策,付诸实际行动,进而促进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解决。
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复杂多样,很多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各国应寻求安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既让自己安全,也让别人安全,共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和挑战。中国主张超越零和思维,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互信。这是可持续安全观在处理国家间争议时的意义所在。例如,有关领土领海的争议,有国家认为解决方式就是弱肉强食,实力决定一切。但问题是,通过强力方式拿回领土后,如果对方强大了,国家之间又会因为这些领土争议再次发生冲突或战争。因此,有关各国在处理领土争端、海洋权益争端的时候,应当依据可持续安全观,通过和平对话协商解决。如果一时解决不了,双方也可建立危机防控机制。但这必须是双方的共同意愿,而不能是一厢情愿。可持续安全观不仅主张加强国际合作,而且重视消除世界不安全因素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根源,强调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尊重多元文明与不同宗教,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强权政治,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21世纪的人类社会不能再把丛林法则视为天经地义,不能借口确保本国安全而损害别国安全。那是一种不文明的、落后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野蛮的征服与暴力行为,因而实际上并无安全可言。人类社会在维护自身安全方面的文明进步,应当体现在文明、理性、包容的安全理念与实践探索上。可持续安全观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安全理念。世界各国都可以思考如何根据本国国情、本地区情况和世界局势来发展和运用这一理念,更好构建持续安全的发展环境,使地球成为和平发展的人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