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举措。我校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决战脱贫攻坚,投身强国伟业”为主题,按照“就近就便、丰富多样、因地制宜、安全高效”的工作原则,倡导以线上“云团队”为主,线下学生个人自主实践为辅,在确保学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自7月中旬该项工作启动以来,我校遴选校级重点社会实践“云团队”27个、院级社会实践“云团队”36个。各团队成员结合各地疫情防控形势和工作要求,在居住地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法律援助、科技支农、教育关爱、精准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同舟共济抗疫情 点点星光助前行
小我融入大我,立足家乡、奉献爱心。体育学院“青春献力 共享韶华”社会观察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团队成员在加强自身防护的情况下,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到社区清洁、消毒工作中,并跟随社区基层党组织走访了社区住户,协助居委会工作人员为居民测量体温、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将战胜疫情”的信心。
学前教育学院“绘制青年群像,点亮前行灯塔”社会实践团队举行“抗疫青年”宣讲活动,成员们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积极为活动做准备,通过各大媒体、网站等途径寻找身边的抗疫青年,采访最真实的抗疫故事,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线上宣讲“抗疫青年”的故事,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习“抗疫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
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云团队成员前往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松华村进行“防疫”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在坚守防疫一线的孙雪玲女士以及从事防疫志愿服务的我校文学院青年志愿者黄佩锦同学进行了采访。孙女士表示,无论他们的工作时间有多长,任务有多繁重,全体防疫人员都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冲锋第一线。黄佩锦同学也在线上采访中说道:“在志愿服务期间,我一直秉承着‘奉献是一种梦想,志愿是一种精神,服务是一种快乐’的理念,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国家有需要时挺身而出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探寻红色记忆 担当青年使命
化学化工学院暑期实践队开展了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参观访问活动。队员们来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壮烈爱国情。纪念馆中珍藏的照片、革命文物和相关艺术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参观结束,队员们感慨道,这场战役深刻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紧紧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砥砺前行,写好属于我们的青春答卷。
外国语学院“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团史团情寻访实践团队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调研。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刘少奇故居,队员们结合前期准备的资料,充分利用馆内图片及文字标识,向游客们讲述了刘少奇故居的相关历史。实践队员们还利用专业优势,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刘少奇故居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优化意见。
历史文化学院洛阳地区特色博物馆现状调研队,来到涧西区中国一拖附近,参访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探寻农机工业之源,重温民族复兴之路。队员们了解到,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充分发挥工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东方红工业”特色,努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研习者走进博物馆,体会华夏农耕的魅力。调研团队员们系统整理了收获的照片、视频素材以及文字材料,进一步推广和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助力其成为洛阳红色工业文化的特色名片。
一抹笑 一束光 支教路上你我同行
为围绕“手拉手”专项志愿服务工作和“情暖童心”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程,数学科学学院数魂阳光帮扶实践团队分别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临河店乡、开封市金明区杏花营镇、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以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等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假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利用学科知识给孩子们教学,同时运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关爱中成长。在支教队的每日分享中有队员说道:“刚接触时,孩子们还有些羞涩与拘谨,可在后来的学习与交往中,我们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起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爱,而我的夏季也因为他们变得更加多彩!”
体育学院“武术之星社会实践团队”在家乡开展特色武术教学活动,展示武术传统,弘扬武术精神。队员们从基本功入手,规范孩子们的身体姿态,端正孩子们的言行举止,让孩子们做到站如松,坐如钟。同时,还给孩子们讲述了中国武术的历史和文化,用“以礼始,以礼终”教会孩子们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武术精神。经过教学及训练,孩子们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身体,也传承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信念。
“小朋友你们知道会害羞的植物吗?你们有没有见过长相奇怪的植物呢?植物会用什么方法去保护自己呢?”近日,生命科学学院“生命之光”阳光支教队开展了线上线下联动植物科普小课堂,带领孩子们领略植物世界的乐趣。支教队员通过讲述生石花、狭叶白蝶兰、角蜂眉兰三种植物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如何在大自然中保护自己向同学们介绍大自然的独特生存法则……同学们课后讨论道,“植物课真的太有意思了,今天我了解到许多从未见过的植物,今后我会去观察美丽的大自然,去探索植物世界的奥妙。”
传承“非遗”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河南省非遗的宣传与传承工作,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非遗调研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店大装”的发展历程,采访了传承人丁保全老师。针对“王店大装”如何发扬与传承等问题,队员提出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走近“王店大装”,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王店大装地域限制的问题。在此次实践中,队员们明白了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任重道远。在新时代科技大爆炸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法学与社会学院“豫见非遗”暑期实践团队队员赴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来到朱仙镇木版年画天成老店,采访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天成老店第五代传人——尹国全,并有幸观览了尹国全的作品。在采访过程中尹老先生热情细致地为调研成员介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起源、发展、制作工具及申遗过程,并对现代木板年画的传承及发展提出了个人的思考和见解。尹老先生表示,木版年画的传承并不能单单依靠非遗传承人,青年人才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要让木版年画走进各大高校,要让青年人了解到它真正的魅力。
生命科学学院“中州大鼓”寻访小组来到河南省新乡县赵堤村,深入探访中州大鼓的传承现状。小组成员从鼓员爷爷的访谈中了解到,现阶段“中州大鼓”继承者出现老龄化现象,为使中州大鼓的历史绵延不断,当地学校提供教育平台向学生们教授大鼓,努力培养年轻传承人。采访时,鼓员爷爷手中一直拿着鼓槌,握着鼓谱,细致地讲解了打击乐器对应谱子发出的声音,用嘴巴“敲”起了中州大鼓。实践队深入村落用实际行动为家乡优秀文化代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州大鼓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调查。
责任编辑:王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