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洛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办
学校主页
首页 > 社会实践 > 正文

实践风采绽芳华|暑期实践活动纪实(六)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文/罗诗琰 图/实践队供稿

青春的热血在盛夏的七月沸腾。洛师学子怀揣“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信念,背上行囊,扎根广袤的田野、投身火热的基层。他们用实践之“行”,书写青春之“卷”,在服务奉献中淬炼成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芒!

为守护丝路黄河文化,推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近日,洛阳师范学院龙门书院1号学生社区“丝路黄河共守护,青春赋能洛阳城”暑期社会实践队,探索洛阳文化地标。从博物馆文物解码到关隘遗址踏勘,从石刻艺术研习到运河文明探秘,团队以专业能力守护文明根脉,以实际行动推动丝路黄河文化在古都洛阳的传承与焕新。


实践队成员合影


实践队在洛阳博物馆聚焦“双文化”保护与活化,开展“主题文物筛查”,重点记录丝路贸易文物(如胡商俑、三彩骆驼)和黄河文明器物(如二里头青铜爵、东汉陶仓楼)。队员通过高清拍摄、文字注解和线描速写建立档案,并利用博物馆数字化平台比对信息。带队的王怡然老师现场教学,强调洛阳作为文化“熔炉”和黄河文明承载地的独特价值。队员卢星宇指出三彩骆驼载乐俑的文化交融实证:“驼囊上的联珠纹受波斯影响,乐师服饰兼具中原特色。”大运河与丝路地理关联,为后续科普优化指明方向。


实践队成员提取主题相关文物信息


实践队在汉函谷关遗址开展实地调研,在副馆长牛秀春引导下剖析关隘作为军事要塞与丝路节点的双重价值。实践队成员系统采集了关隘建筑、遗迹的高清图像与空间数据,为后续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奠定基础,以创新技术助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留存与展示。


函谷关保护所副所长牛春秀向实践队成员介绍函谷关遗址保护利用信息


实践队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国运泱泱”主题展中探究运河如何联通陆海丝绸之路。队长郝滨海感慨:“古人凭智慧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工程奇迹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实地参观展览,使大家对大运河在古代交通运输和经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让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知识、锻炼了个人能力,更用实际行动为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了青春力量。


实践队成员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合影


此项目获得汉函谷关遗址考古展示区、洛阳博物馆等文保单位的深度支持。王怡然老师强调:“文物活化的核心是精准解码历史基因,此次采集的每一组数据,都可能成为未来文创设计或研学课程的灵感来源。”目前团队正系统整理《洛阳博物馆“丝路-黄河”主题文物图谱》,计划联合中小学开发“双文化”研学课程,以青春智慧推动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让千年文化跃动青春脉搏。


责任编辑:李欣欣

下一条:实践风采绽芳华|暑期实践活动纪实(五)

关闭

友情链接:
洛阳师范学院

Copy-right 2005-2022 共青团洛阳师范学院委员会

团委微博
团委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