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质保体系亮“底色”——宁波工程学院案例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6日 10:38

 

2023年9月26日,宁波工程学院举行了新一轮审核评估专家线上启动会,拉开了本次审核评估的序幕。据悉,学校将接受突出应用型高校特色的“第二类第二种”评估。专家组组长、常州大学原党委书记史国栋表示,(宁波工程学院此次参评)对于探索构建适合浙江省的实质等效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应用性高效评估方案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质保体系建设是审核评估的关注重点,学校如何建设极具应用型高校特色的质保体系?


40来年的办学历史 宁波工程学院培养了近6万名学生,约60%留在宁波本地为地方建设服务。“(学校)非常强调人才培养质量需满足产业需求,因而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研究。”该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办公室(以下简称“质评办”)唐旭东主任与麦可思研究分享经验时说道,学校坚持探索并实施“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确保毕业生与行企需求卯榫相适、双向奔赴,宁波工程学院十余年三次增改修订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教学提供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围绕内部质保体系的个中究竟,唐主任娓娓道来。

人才培养 目标先行
2018年是质评办独立设置的第六个年头,学校质保体系升级换代到第三版,即现行版本,包含质量生成、质量保障、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估、质量反馈与改进等6个子系统。所有子系统涵盖27个教学质量控制点,并设置共计114个质量监控执行项目,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地规定了所有参与人员和部门的具体工作。整个质保体系的决策机构是校长办公会议,校长即为全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第一责任人,直接管理并带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领导小组。除校长外,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以及主管人事、财务、设备及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均各有职责。领导小组下设的质评办是保障体系运行的职能部门,负责各项组织、协调以及监控体系所需的各种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设计等工作。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要求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从培养成果出发制定并逐步开展。“质量生成系统”正是该理念的具体体现,该子系统包括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等4个质量控制点。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基调,需通过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专家论证、全校各层面人员的研讨等环节形成草案,由教代会通过并写入学校章程。具体的“专业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方面,除了校内外各类教学评估结果外,学校会组织学院/专业开展毕业生调研,了解在校生、家长和社会等各方意见与需求,并结合教育专家、行企人士研讨等环节,每四年修订分专业培养方案,期间每年可依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调查结果微调专业培养方案。“如何联系实际,获取行企反馈意见同样是专业认证对质保体系的关注点。”唐旭东主任补充道。
从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出发,教务处制定《宁波工程学院教学质量标准》和《宁波工程学院教学环节操作规程》,涵盖教学环节的各项质量标准。依据这些文件,各学院再结合专业实际制定各专业的质量标准,并确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落实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少不了的监督 离不开的评估
当培养有了目标,质量有了标准,如何全程、全面监控培养过程是衡量培养质量,确保目标达成的关键。唐旭东主任介绍道,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估两个子系统的功能正在于此。
※从常规到“特殊” 监督需到位
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公众监督3个质量控制点是质量监督系统的核心。日常监督包括期初、期中、期末的集中教学检查、课堂教学的周日常巡查、课堂秩序的日常检查、考试巡查及教学档案、毕业论文专项检查等常规检查项目。在常规动作之外,学校根据各类检查结果和师生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的质量控制点进行定点监督,例如,唐主任表示,“近几年学校针对实践教学运行、专业师资结构、留学生管理等开展顶点督查,形成专题报告,提交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协同解决。”公众监督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学校通过各类信息平台收集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不定期召开各类师生座谈会或开展问卷调查,汇总涉及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由质评办落实处理;二是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采集社会对学校培养成效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学校与第三方评价机构连续合作了四年的大一、大四在校生培养质量评价项目,分析在校生的生源质量、培养目标达成、能力知识素养增值、专业认知、职业成熟度、学习行为等方面情况,将统计分析结果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学院以便调整和改进。
※从数据到结论 评估力求公正
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估对象主要是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学条件保障等项目,学校主要通过专业评估、课程教学评价、教学状态数据评估、教学工作调查、年度考核与评价等渠道来实现。
例如,学校每四年进行一轮全面的校内专业评估,除评估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等项目外,学校对有毕业生的专业进行“专业绩效年度评价”,呈现专业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支持优质专业参加“华盛顿协议”等国际专业认证。为尽量确保教师教学评价全面、客观,学校制定多方监控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其中学生评教占60%,二级学院评教占20%,其他评价占20%,并通过校院两级督导的评教进行甄别。同时,督导对于排名后10%的教师跟踪听课,一对一帮扶教学困难教师,保证质量底线。

全面采集信息 诊改问题推动改进
在监控和评估的过程中,质评办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并建立了教学工作常态监测机制。据唐旭东主任介绍,其数据来源主要有四类:教育部教学状态数据、教育厅考核数据、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数据,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化平台产生的课堂信息、教学档案和课程教学评价等数据。
采集到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后形成教学质量信息。一方面,学校将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等在线平台、工作例会、反馈报告、座谈会以及《建议单》等形式,反馈到师生、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社会等各利益相关方,利于不同主体在持续改进过程中各取所需。
另一方面,学校还会发布简报或报告等正式文件进行反馈。“每年有10余万字的4类报告向社会和学校内部发布。”唐旭东主任表示,包括向社会公布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对内发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年度运行报告》,该报告逐一评价保障体系的质量控制点,并提供改进建议;各类《专题调研分析报告》,为学校制定政策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还有每月1期的《教学质量简报》,将近期各类质量数据和评估结果向全校发布,陈述客观事实,不作主观评判。
具体到教学质量信息的应用上,唐旭东主任表示,学校建立了针对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学水平和教学保障四个持续改进机制。以教学保障持续改进机制为例,学校建立教学保障项目责任制,明确各类保障的责任部门和监督部门,开展教学保障执行项目年度评估制度,每年底对各项目进行A/B/C评价,此外,对评价较差的项目以发放“建议单”的形式进行反馈,并要求相关单位撰写整改意见,作为跟踪整改落实情况的督查依据。
“质量改进是质量保障的根本目的,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基础地位,从数据来看,毕业生就业、升学等确实有所进步。”唐旭东主任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