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仿古三彩技艺在陶瓷文物修复中的应用》课程开讲

2018年12月06日 08:54

11月1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仿古三彩技艺在陶瓷文物修复中的应用》课程,在洛阳张家彩窑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开课。课程讲授者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洛阳张家彩窑创始人张二孬先生,讲座由项目负责人、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章惠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二孬先生以“学艺与做人关系”作为本次讲座的开场白。他讲到“学艺务必先做人,做人贵在德为先。”,做人是学艺的基础,立德是做人的首选。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品与艺品的关系。宋代大画家郭若虚讲“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强调人品的高低决定艺品的高低。明代也文征明说“画如其人”“文如其人”“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可见人品与艺品是密切联系的。艺术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的,必然带有人的痕迹,这种痕迹是任何人都忽略不掉的,换言之,人创造艺术,必然包括创造者的个性气质,艺术个性和创造者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所以创作主体的风格品性总是在意识作品中或隐或现的表现出来,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审美理想也总是影响到创作风貌。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一样,艺术是表现美的,艺术作品是人创作的,人品势必影响到艺品。所以学习艺术要先学会如何做人,而做人尤以立德为先。

在讲到陶瓷修复技艺时,张二孬指出,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完好无损保存至今者甚少。大部分古瓷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他早年从事仿古唐三彩的制作,在制作仿古唐三彩时候,必须仔细观察唐三彩文物,进而进行修复,因而积累了丰富的陶瓷修复技艺。他讲到陶瓷文物修复技艺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拆卸、清洗、补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旧等多个步骤。首先是将原物拍摄写真,存档用。接下来是清洗工作。把器物放入超声波清洗器内,在清水中加适量化学试剂丙酮微加热处理,把污绩、粘合剂去除。随后是进行修复。一般采用的是无色透明的502胶或双份组环氧树脂将古瓷残片粘接复原,残缺处用瓷粉加合成材料(聚酯)制成瓷器腻子将底做平,进行补缺。接下来是待古瓷拼装完整后,再做底色化妆及画青花等彩色和上釉。最后是用地板蜡罩光。经修复后,陶瓷文物光彩如初,重现原貌。

在讲到如何锤炼自己的陶瓷修复技艺时,张二孬讲到修复者必须要有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包含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只有拥有“工匠精神”,才能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不断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的专注于自己的作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艺术要追求极致”,任何行业、任何人都要有“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社会需要千千万万认真细致工作的人。每个人都要有追求艺术极致,不断超越自我的匠心精神。

讲座最后,李章惠院长向张二孬颁发客座教授聘书并做总结发言。李章惠讲到,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德育是首要的、根本的,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同样,各位学员也应该先立德,再学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世界观视野的“中国心”,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三彩艺术作品。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纷纷向张二孬请教陶瓷文物修复中一些问题,张二孬均一一作答。最后,学员们在张二孬先生的带领下参观张家彩窑三彩艺术作品以及传统三彩制作工艺流程,并在其带领下进行了施釉等工艺的实践活动。




洛师美设团学公众号
版权所有:洛阳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Copyright @ 2022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Ar
洛阳师范学院(伊滨校区)鸿都楼 电话:0379-6861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