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特邀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曹春生教授在安乐校区文科教学楼A101会议室作题为《景德镇彩瓷雕塑艺术》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项目主持人、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章惠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曹春生以景德镇素三彩与洛阳三彩的渊源关系作为切入点,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他围绕景德镇陶瓷雕塑发展中出现的影青瓷雕塑和彩瓷雕塑两条主线展开论述,对彩瓷雕塑发展中依次出现的不同装饰形式,如青花、三彩、古彩、粉彩、新彩以及综合装饰等形式做了详细讲解,指出彩瓷雕塑中的粉彩瓷雕是景德镇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彩瓷雕塑形式和品种,是景德镇彩瓷雕塑的主题文化现象,深入解析了彩瓷雕塑的表现手法,明确指出了彩瓷雕塑在彩与塑的处理上具有主从、并重、承接的三大关系。
曹春生指出,传统彩瓷雕塑是以通俗易懂,装饰华丽、图案祥瑞,工艺精湛的技艺特点,传递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观念,符合大众的美好愿望与心里期待,千百年来,以其厚重的民族精神,称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思维定势,深受人们喜爱。曹春生从陶瓷雕塑的艺术审美特征、表现空间与技艺、思潮、创新变化等方面,对各个时期特别是近代包括名家的陶瓷雕塑进行了点评批判,阐释出景德镇彩瓷雕塑的发展轨迹。他强调,传统彩瓷雕塑在历代陶工的口口相传“口诀”中具有程式化的特征,现代彩瓷雕塑则反应现实生活、注重个性表达,在西方审美造物理念为主流的影响下,本土传统造物思想有包容、吸收、变化、提升的趋势。他表示,景德镇传统彩瓷雕塑形成的工艺规范化、装饰程式化、造型概念化的造型观念是一种千年锤炼下的集体有意识。它所形成的优秀传统,在一味讲求雕塑造型工艺技术极致的同时,却严重泯灭了彩瓷雕塑制造者自身审美语言的发挥,势必造成彩瓷雕塑审美的陈旧意识,阻碍了景德镇彩瓷雕塑多元发展。
曹春生重点讲述了近年来出现的装饰图案的转换应用及装置效果的介入,两种实验性的彩瓷雕塑现象,并指出对传统图饰的现代意义解读,拓宽了陶瓷雕塑的表现语言。装置艺术效果的介入,呈现出以展示“场地、材料和情感”的艺术形态。在深入讲解的过程中,曹春生结合多年教学和工艺实践经验,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对学员进行创作启发,他强调,陶瓷彩绘工艺材料效果的任何呈现,都是艺术语言的表现机遇,鼓励学员大胆创新。
李章惠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与绚烂的陶瓷文化,无数精美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他强调,各位学员要在此次讲座中汲取营养,举一反三,在分析传统三彩艺术思维的基础上,探究其目前的传承形式、工艺制作状况,再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对三彩艺术设计实践进行探究,有利于将这一传统手工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再设计,为地方产业的振兴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