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至28日,洛阳师范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领导干部集中培训班经过三天的自学、听取辅导报告、分组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学习过程圆满结束。通过学习,比较全面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和重大意义以及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结合艺术设计学院的工作,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我院工作上的落实有了新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开启新局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下面我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十九大报告的第七部分的标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总书记的报告13个部分,“文化自信”不偏不倚占据最中间的这第七部分。人说世间有一种美,叫中式对称之美,难道这个巧合恰恰是在意味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所在吗?中国是文化大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吗?恐怕还需要我们不断发展、推陈出新。
文化自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是全面推进“四个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是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深厚滋养,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果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那么文化自信更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我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高度的重视着“文化自信”,不遗余力地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驾齐驱。
目前,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516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累计培养各类学员700多万人,文化活动受众近1亿人次,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已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强大力量和新鲜血液。
香港设计家靳埭强先生始终以中国元素做设计的基本元素(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在世界设计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的魅力,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形象,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如何找出我们丰富而优秀的中华元素融入我们的设计,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