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推进隋唐大运河的活化、保护、利用与开发,4月20日上午,由我校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我校成均楼B106报告厅举行。
河南省教育厅社科处处长王亚洲、洛阳市副市长魏险峰、我校校长梁留科、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吴欣、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健、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李金陵、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喜波、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肖爱玲、江苏无锡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运河网总经理应晓萍等出席论坛。运河沿线省市从事大运河研究的领导、专家,关注、支持运河事业发展的媒体友人等参加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潘留占主持。梁留科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基本情况,以及前期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担当的“洛师责任”和取得的不菲成绩。他表示,学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主动担当,充分挖掘、传承运河的多重价值,把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奋力谱写浓墨重彩的洛师篇章。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助推隋唐大运河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魏险峰介绍了洛阳在隋唐大运河中的中心枢纽城市地位,表示应以敬畏和自豪的态度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丰厚、独特的文化遗产,还历史一个完整脉络。他指出,洛阳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诚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隋唐大运河的保护建设与考古发掘工作,为不断挖掘大运河文化精髓、深耕细作大运河文化保护的传承与利用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为文化遗产保护及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亚洲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祝贺,他指出,运河文化是历史赋予河南的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高校作为教育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承担着重大使命。他对我校近年来发挥历史文化与文明力量的雄厚优势,围绕大运河文化、河洛文化、智慧旅游等领域开展的一系列深入研究及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肯定。
论坛第一阶段专家报告会由我校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阳光主持。
吴欣围绕学术研究特色与成果等方面介绍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基本情况,并从大运河研究的历史分期与学术转向等角度阐述了大运河研究的学术进程及问题意识。她指出,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认识运河,在学术研究的脉络里了解运河、运河学术研究发生的转向及其凸显的学术旨趣。
王健在报告中介绍了大运河江苏段的发展概况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他表示,在当今“运河热”的浪潮中,要提高问题意识,加强整体性的技术研究部署,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李金陵介绍了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取得的众多成果、打造济州文化古城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济州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重要行动,更是一项利民工程。并阐述了积极发展运河文化产业、打造旅游亮点与精品工程,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陈喜波借助丰富的图片与史料,总结概括了大运河北京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大运河对北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他详细分析了北京的自然地理、经济条件,说明了大运河在促进北京商业发展、体现中华文明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论坛第二阶段专家报告会由吴欣主持。
肖爱玲围绕中国历代运河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运河文化遗产构成及价值认识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建议尽快建设中国运河历史地理信息平台,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遗产内涵,在发挥其基本运输功能的同时,结合新时代需求,促进其综合功能的提升,延续中国运河文化的脉络和精神传统。
河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宋军令表示,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建议在运河建设中,注重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沿线地区乡愁文化的振兴,以现实载体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
梁留科指出,大运河河南段是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区域,要建构文旅融合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遗产保护、价值传承、资源利用四大系统,做好“通力协作加强遗产保护”“多界联合推进价值传承”“活化业态提升资源利用”三篇文章。他建议设立“河南省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大运河河南段生态保育带”,加强对大运河河南段文化研究、宣传工作,希望通过加大对大运河文化的系统全面解读,让其“走出深闺”,强化这一国家文化符号,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隋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