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一下涉及到我们教研室本学期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问题。从上学期差不多还剩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新学期第一周才结束学生选课的14级后续课程申报工作,已经使得好些参与其中主要工作的老师都非常疲惫,开设和选课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作为教研室主任,我想先就这次的工作开展一下批评和自我批评,也算是为了下一次的后续课开设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最初老师们在报课的时候,大多数已经结合了个人专业和兴趣来报的课,有一部分还是曾经上过一轮的课程,最后却没有保留下来。这一点希望领导们下一次能充分考虑老师们的开课意愿。
2.上学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了我们才仓促地在学生群里组织了对开设课程的报课意愿调查。因为当时已经停课了,参加调查的学生范围不够广不够全面,因此也没能完全体现学生的意愿。建议下次可以更早一些由老师们在授课班级组织,拿到最全面的一手结果,并且尽量考虑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3.就这次的选课结果来看,最先报满的也是最受欢迎的还是相对来说实用性比较强的课,比如说听力、口语以及写作课程等。而且不管有没有过了四级的学生都允许报课。所以,下次可以考虑针对已经过了四级的和没有过四级的两部分同学分别开课。
4.因为第四学期第一周就会开始学生选课,所以在第三学期末还没有停课时就应该让各位任课教师在班上告知学生们下学期要选修后续课程,学分2分,并组织更完善的学生报课意愿调查。还应该要求各位老师都做出比较详细的教学大纲,再由任课教师到班宣传。
5.第三学期末或者第四学期一报道开学,就要提醒学生们规划好要选修的课程,防止出现“学分已达上限”报不了课的情况。
6.根据意愿调查,提前预估每个时间段的可能报课学生人数,适量提供开课总数,尽量确保每个班都能达到最低开班人数。
7.排课时,尽量把老师们开设的后续课程排在他们自己原来上课的班级,这样方便老师们在自己班上宣传,防止因为别班学生不了解开课教师而不选。
8.每个开班的人数上限要控制在五六十人左右,达到某一个班级规模系数就可以了。一是作为语言类的课程,班级规模不宜太大。二来也可能抢走生源,影响其他老师开课。
9.因为后续课程的计划开设和最终是否成班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对于自己开设的后续课程要有明确的个人开课计划,并自行承担课多/少的后果及责任,并设计好补救措施和对策。
除了我们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学校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部门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强同各院系之间的合作,就在各院系开设相关的专业英语课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推荐老师,院系提供课程和上课专业和班级。如果能达成一致意见,合作成功,也是为学校的成功转型添砖加瓦,贡献了我们的一份力量。
陈占岐
紧密联系学生专业,提高分类指导实效
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走过了漫长的改革之路,期间有收获也有阵痛,也有许多的差强人意之处。英语分级教学对我们而言太过艰难,一来是因为我们的生源问题,二来也因为我们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更为细化的分级教学,而同时粗略的分级教学带来的问题似乎远远大于收到的实效。
我部门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适时提出了新的大学英语改革思路:分类指导。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分类指导真正收到实效呢?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当前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众所周知,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但是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与我们的母语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由于人天生有排他性,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于英语学习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他们学习英语时没有兴趣、动力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老师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去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收效甚微。这一点,多数老师有着深刻的体会。
既然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部分学生没有作用,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着力于学生的需求这一点了。然而,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有根深蒂固的专业至上思维,很多学生轻视学习英语的作用,功利思维严重,认为只要应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就可以了,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没有动力和主观能动性,在英语课堂中参与度低。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英语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主动参与者寥寥,因此英语课堂气氛陷于沉闷,老师们不得不降低教学效果预期加入相对有趣但浅薄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即便如此,部分班级的课堂出勤率也还是会受到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英语学习迎合学生学习的需求呢?
我个人认为,既然大部分学生都有着专业至上思维,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学生专业,大打需求牌,如此才能在英语教学的分类指导方面真正收到实效。
当前,相当一部分专业已经开始接触双语教学,很多学生手中都有相应的英语版本的专业教材。从与学生的交流得知,部分专业的所谓双语教学很多是名存实亡的(比如化学双语课程):上课用的是英语版教材,老师的授课语言用的是汉语;而真正用英语授课的少数专业(比如数学双语课程,外教全英授课),学生想学但大部分都表示根本听不懂。
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能通力合作,把学生在其专业方面需要的词汇和表达融入课堂教学中,甚至把例句都设置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那么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会有所好转呢?如此一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沟通了学生的专业与其双语课程之间的脱节之处,会大大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需求,而同时带动的是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关注,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不大大增加老师们的备课难度,我们在联系学生专业方面可以采取慢慢渗透的方式。部门领导可以把任务分解,让三五位主要教授某个专业的老师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把学生双语专业教材上的部分词汇和表达融入备课内容,那么积少成多,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就能比较广泛地涉及学生的专业,迎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然后,所有老师的备课成果与大家分享,那么每位老师都会得到其他老师准备的不同专业的备课内容,大家就可以各取所需,在不同专业的班级授课时就可以采用相应的内容了。
总之,在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的现状下,紧密联系学生专业,迎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也许是我们能有效提高分类指导实效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王碧娟
面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从哪里改?如何改?确实我们身在教学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我谈谈我的个人浅见。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实践训练。
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应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尤为如此。大学英语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强调实践训练,让学生通过实际语言操练,来牢牢掌握英语知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想突出英语的实用性价值,就必须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真正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应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在整体水平达到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交流交际活动。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更加突出学生参与的人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引入新型理念,并按需使用,如利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对传统课堂补充和辅助;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鼓励课下自学提供建议创造条件让学生们合作学习等。作为大学英语老师,必须要把握英语教学的规律和实质,制定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真正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合理设置课程
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大都是按“单元”来分类,安排授课内容,并且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环节。新形势下的课程结构应该是采用模块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删减或增加课程内容;学生也可依据自己的所需选择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学习内容。对于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只是提出最基本的规范、要求,不强调绝对的统一,这样对于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每个学校更具指导性与目的性。只有明确专业需求,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级教学,如:从基础英语逐渐过渡到行业专业英语,从必修课程逐渐过渡到选修课程。
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课程设置方式,才能促进英语教学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打牢自身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精力参加选修课程。从学校角度来说,选修课可以从听力、口语交际、写作、翻译等不同环节入手,还可以引入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歌曲、影视、诗歌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广泛开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而且可以邀请企业家来校宣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创业史,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及行业动态,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此外,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大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节日等活动,通过活动载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通过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可以让单一乏味的英语课程变成生动有趣的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刘安军
现如今学校在加速转型发展,应用型﹑实用形﹑面向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在不断的涌现出来,同时学校也新成立了好几个应用型的学院如:电商学院,食品与药品学院等,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顺应学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向专业化靠拢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我部门后续课程的改革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次勇敢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本部门面向2014级老生开设的13门后续课程还只能是部分满足学生的客观需求,从课程设置的类别来看比较单一(口语类:2门 文学﹑文化类:5门 写作类:1门演讲类:1门ESP类:1门视听类:3门),主要还是集中在文学与文化类与视听类,说与译以及专业用途英语方面尚需加强。从选课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并不愿意选文化类课程,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应付考试,文化类的课程虽好,但离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点远,从文化类课程的选课情况来看,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等课程选课人数均没有到达到我校选修课开设的下限40人, 因此我们必须得反思课程的开设是否合理,有没有真正的响应学生的需求,同时有必要对一些学生不选的课程进行调整。
根据我校历年四级考试过级率来看,我校二年级的在校文理等本科学生有50%左右是可以通过四级考试。这些学生或有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需求,或者考六级,或者考研,或者就业,或者考口笔译证书等。因此可以加大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课程如口语与翻译方面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求职就业的需要。去年后续课程的开设受到学校线上任选课的冲击很大,今年我部门调整了部分举措如:开学第一周开始选课,允许425分以下的学生选课等等,以应对MOOC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影响,究竟这些举措会产生多大的效率现在还不得而知,只有到了周四我们才能知道学生具体的选课结果。不过,个人希望能有一个较好的结果,毕竟这是我部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做好这件事,如果学生不买账,不选课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college English reform)的步伐。
本学期2014级后续课程开设还要受到学分的限制(credit limit),即学生选修课(selective course)学分不能超过5个学分,而且还有班级人数的下限,如果选课人数达不到这个下限就开设不了这门课。实际上这就等于大大缩小了学生的选课空间,因为还有很多学生想着选尔雅的在线课程,学生可以不费太多的力气与精力就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与线上课程的冲击,必然会对后续课程的开设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得把后续课程上好,让学生切切实实的学到东西,从中受益,争取学生的口碑,通过学生的口口宣传,让更多的孩子能选后续课程。让后续课程能站稳脚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双赢,学生受益的同时,任课教师也在受益,否则只会挫伤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一堂英语课如果只是教师在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做笔记,不是一节成功的语言课。语言的应用性强,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要在做中,说中,互动中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讲要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让学生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如何才能体现了?只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互动中内化学习内容,这才是语言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郎红琴
目前,我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期,作为我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的需求进行改革。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布为我们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课程定位里明确说明: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应该是三位一体,都要兼顾的。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怎么才能更好三者兼顾的问题。目前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应该是兼顾三者的好途径。但是怎么才能够把后续课程开好,在发挥老师们的专业所长的同时,为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并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又是一个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障碍所在,然后找解决办法。目前后续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上课时间一周两次,这就限制了我们的对象只能是原来的学生,因为大一、大三的学生同时满足这两个时间段的几率太小。其次,线上的课程种类较多,又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不选我们的课,这也让我们流失不少生源。对策:只有任课老师到班上广为宣传我们的后续课程。
问题之二:学生需求不同。对策之一,开课之前做需求分析。这学期做的调查就很好,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次调查课程种类较多,学生选择多,数据分散。建议如果第一次调查之后,能缩小课程选择范围,同时任课教师在想要开课的班级做一下宣传,再调查一次,会提高可信度。对策之二,目前看来,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还较低,学生对听说能力,尤其听力水平的提高要求比较迫切,因此,听力课是否应考虑同时开设几个平行班,以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对策之三,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需求,毕竟学生有自身局限性。是否综合考虑学校办学目标、院系培养目标后,把有些课程放在相关院系,要求过四级的学生必须选?
问题之三:教师的为难情绪。开一门全新的课程,一周两次新课,压力较大。解决办法:首先,部门资料室应该多进一些后续课程的教材、参考资料,比如外研社就出版有后续拓展课程的系列教材;同时部门鼓励并资助老师们自己买来相关参考书。据我所知,好多老师为了上后续课程都自己出钱买了不少书。其次,鼓励老师们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教研室之间的横向合作,同时也要开展两个教研室之间的纵向合作,形成课程群(可参考新指南的课程设置部分),同类课之间老师互相沟通,课件、书籍等资料等共享,不仅可减轻负担,也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打造出特色后续课程。
赵丽华
教师想通过后续课程把英语学习扩展到各个层次,而学生学习英语似乎只针对考试相关的能力。个人觉得应该向学生灌输广义的英语学习意识,让他们对除考试能力之外的课程进行选择。
能否要求学生无论是否通过四级考试,都必须选择一门后续课程来上,因为毕竟参加后续课程的学习是对学生有好处的。
在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时期,由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的存在是对于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整体的要求,个人觉得大学英语的改革在平时可能更多要集中于实践课的内容上。目前我们设置实践课程主要采取从大一到大二循序渐进的办法,从内容到难度都是逐渐加深的。为了应对应用型本科的转型,本人设想,各个任课教师可以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在部门实践课大纲的前提下,适当根据各院系的情况调整实践内容。因此,我的一个初步的实践课设想,是英语实践课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我们很多专业富有特色,他们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使用终将与他们的专业课结合。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她们就业时会选择幼儿园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会选择外贸行业,我想,我们的实践课能不能与他们的专业结合。如,学前教育的学生可以准备一节双语幼儿课程;国贸的学生可以模拟与外方贸易要约报价等的现场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说能力可以由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马斐
一、关于分级教学
我们部门就分级教学一直在不断改进,我认为,我们最新的尝试:在排班时以院系和自然班作为分班基础,会更加高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管理。改革前,同年级的学生被根据入学英语成绩分成普通班和加强班,加强班的同学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甚至会破罐子破摔。由于一个英语班来自于好几个自然班,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不太好,相互间缺乏一种激励的环境,加上大班教学时的班级管理没有以前严格,个别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有所削弱,学习比较被动;改进之后,分班时更多考虑的是自然班,出勤由班长管理,同班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更由于同学之间比较熟悉,上课发言也会更积极大胆。建议:1.同一个班的读写课和视听说课最好安排为同一位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见面频率高会彼此更熟悉,增强相互之间的情感纽带,教学和管理也会开展的更加顺利。2.尽量不要每个学期更换一位老师。一个学期只有二十周左右,频繁更换老师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要经常相互适应,影响教学效果。可以一学年换一次老师或者没有特殊情况不换,抑或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研,尊重学生的意见。
二、关于后续课程的班级规模
由于我校学生数量较多,再加上师资、教室等因素,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大班讲授为主。个人觉得,班级规模可以根据开设的课程内容及性质决定。比如:在开设后续课程时,名著欣赏、英美文化、报刊阅读等以讲授为主的,可以班级规模稍大;而口语类的需要操练和互动的课程,应控制班级人数。大班讲授和小班操练相结合的方法似乎更合理一些。
三、关于语音辅导与第二课堂
学生在高中时是应试教育,再加上很多学生来自于农村,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有限,语音比较薄弱,口语表达较差,大部分同学耻于张嘴讲英语。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才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作为英语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建议:1.增加大一新生第一学期的语音辅导时长。提醒老师重视语音辅导的重要性。纠正学生英语中出现的乡音,错音,提高学生讲英语的自信心,教学生学会拼读,进而使学生掌握通过读音记忆单词的方法。2.继续开展第二课堂。自我部门实践教研室成立以来,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活得以丰富,但毕竟每学期只有一两次活动,而且只是少部分同学参与,受众有限。是否能在学校操场组织全校规模的英语角?每周固定时间、地点,面向全校同学,每周派一到两名教师辅导,每学期每位教师轮一次。我们应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课外学习英语的气氛,通过优化校园语言环境来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热情,使大学英语教学显现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
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请专业人士给老师开一些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的讲座或者提供教学中需要的技术支持。
卫孝芬
我认为今后学生入学不要分班,不要再分普通班和加强班。最好按各院系的自然班上课,用一套教材。这既能节省老师们的工作量,又避免了一半学生刚入学就被定位为英语不好,影响学生学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现在加强班和普通班考试用一套试卷,试卷上既有加强班的翻译和作文,又有普通班的翻译和作文,让学生考试时有选择地答题,不答的作文和翻译占很多纸张空白,一人浪费一张纸,全校这么多学生,导致大量纸张浪费,这恐怕不符合我校节约办学的精神。
王丽娜
作为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的语言类基础课程,目前大学英语仍然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训。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以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考核方法都受限于应试型教学理念,英语的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过程只重视语言的认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语言的重要载体——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语言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导致学生普遍语言素质低下,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重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继续长期以“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程;适当合理地设置外语选修课、语言类通选课等;开办旨在扩展外语学习兴趣的语言素质课堂,如英语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和竞赛等;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如外企参观访问、跨文化交流调查等;课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通识”特点,如英文电影观后感、跨文化交流体会、英文访谈记录、社会实践论文等。 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不仅要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特点的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使语言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掌握基础知识、语言理论和技能的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否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语言的运用,能否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学术品质和思维方法。
杨燕
1.大学英语课程是必修课,分四个学期,每个学期是3.5个学分。这个没错吧!咱们第四学期只上8周的课本内容,给学生3.5个学分吗?后续课程算成选修课,再给两个学分。我认为这个不是很合理,而且选修课的课程定位让咱们老师的处境很是尴尬,毕竟为了保证后续课程的多样性,不能所有老师都只开设选课人数比较多的视听课。所以,个人认为后续课程可以设定为必修课,归位在最后一个学期的3.5个学分里。这样,每个学生就必须选一门英语课。
2.以前后续课程是给过了四级的同学选修的,而现在所有学生都可以选。现在的问题是,过了四级的同学反而不选英语课了。因为第四学期的英语成绩是他们的四级成绩。所以,如上述的第一点,如果设定为必修课(第四学期3.5学分的一部分),估计就不会这么多学生不选英语课了吧。
3.最后一点是关于大学英语的分班问题。以前普通班和加强班是按照高考英语成绩分班。现在不是已经不按成绩分班了嘛,所以是不是没有必要再叫普通班,加强班了。称为一班,二班,三班或者A班,B班,C班之类是不是会好一点呢。学生们,尤其是加强班的学生们,很是纠结普通和加强这两个称呼呢。
王莉
在我的记忆里,这应该是第三次写教学改革建议了,至少是第二次,每次我都绞尽脑汁的想建议,可是每次写的时候,总感觉针对性不强,写完建议之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不知道有了多少改善。所以,每次写的时候,我个人感觉很困难。但是不管我的建议是否有用,我还是就我想到的说一说,肯定有写得不恰当的地方,还望二位见谅,因为一切只为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第一,有关教学建议提出和交流的方式:每次写教学建议之前,先在所有教师中调研,让大家在各种课型的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一一列出,然后把问题归类,再让大家一起讨论,有些问题可以在讨论时就能解决,有些问题可以在讨论中引发进一步的思考,然后,每个教研室可以就问题的讨论做一个总结,然后在大会中一起分享。这样也许会让我们的思考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集体智慧的发挥;同时,每位教师的疑问都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思考,亦可得到充分的回应,多向交流应该比单个教师与单个领导之间的交流更有效。
第二,我们的读写课教学可以更接地气。课余时间与同事们聊天,大家很少有人夸赞过自己的学生如何自觉,如何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谈论更多的是学生如何不预习、不完成作业、不修改作文等等,但是我们老师们是花了多大的心血设计课堂活动、改作业、反馈、记录平时表现、设计实践活动,却不知道效果何在,我承认自己这些年教学的收效甚微,我不能让大部分学生通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爱上英语,自觉主动学英语,但是原因何在?我想肯定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我经常花很大力气让课堂变得多样化、设法让学生在课上课下多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习方法,但是很多孩子却在一单元结束时很多单词不会读不会背,更别说朗读课文了,而我则一直用语文教学的方法来教英语,分析文章结构、将段落写作方法、分析修辞手法、用丰富的语料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用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思考等等,这些方法是没错,但是基础知识基本语言技能很弱的学生还大有人在,如果我的课堂不能帮助学生继续夯实基础,那些“上层建筑”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想我的教学应该适当的回归基础,“本立则道生”,所以,我的教学应该在“本”上更下功夫。目前,我只想到了以下几个方法:首先,重视朗读。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反复跟读朗诵经典英语文章,多在语音输入上下功夫,将会对语感的培养很有帮助。其次,重视字词句知识的巩固。可以开展单词听写测试、造句比赛、经典段落背诵、当堂翻译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重视基本语言知识的巩固。再次,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反复听反复跟读来默写好的段落。总之,语言基础是语言学习之本,所以我的教学急需要“固本”。这些方法我只是有初步构想,有待实践检验,还望领导多多指教。
第三,有关后续课程的多样化开设。我们的后续课程改革近几年一直在改进,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此,本人还想提两点想法:其一,面对学生的功利化课程选择,我们应有恰当的政策干预。年前得知第一教研室所展开的后续课程偏好调查结果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大都与四六级考试相关,有些课程如中国文化英语教程等所选者甚少,但是这样的课程确实对于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十分有益,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只能开设与考试相关的几种,那么后续课程开设本身就变成了变相的考试辅导课,多少失去了其开设的意义;同时,学生对课程的功利化选择,也让老师们在开课时不敢开那些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学生开拓文化视野、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广度的课程。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开设课程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课程选择的行政引导亦是势在必然。第二,强烈建议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我们院校转型时期,师资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方面。面对后续课程开展的需要,多数老师都要开辟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课,在短期内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好的,外研社提供的后续课程研修班就是很好的选择,哪怕每个学期只派一名教师参加研修班,回来大家一分享录音录像材料,就相当于大家都学习到了新的课题知识。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暑期研修的机会,每个研修班的老师应该不仅是写一篇感想而已,应该至少把得到的资料跟大家分享,甚至可以要求参加暑期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拿出一篇科研论文来,这样我们出去学习才能更有成效。后续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自上而下的行政统筹,更需要自下而上教师的探索,唯有二者形成合力,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效。
以上建议只是我个人见解,不对的地方,还望领导和同事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马云霞
本人认为,要切实提高我校现今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避免“耗时低效”的状况,应注意如下几点:
1)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校是二本类地方院校,入校新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基础英语应成为我们的教学定位。“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应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不能像重点高校那样拔高教学。
2)多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教学的重点和进度。
多调查分析我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及听、说、读、写、译技能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并且研究英语习得的内在规律,制定教学的重点和进度,以进行有明确目标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
比如,我校一年级新生语音方面问题突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高中没有经过系统的语音语调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发音问题严重:单词音发不准,不会用音标拼读单词,听说中不识或不会使用语流的连读、失去爆破、同化等发音技巧,朗读句子和课文不知道正确使用英语的重音、节奏、语调。这严重制约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年级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切实打好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仅仅新生开学初两三周的英语培训是不够的,持续性的学习和练习应贯穿整个一学年,而且在每学期期末口语和听力考试中增加语音知识和技巧方面的专门考核,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3)加强课外英语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创建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一周4课时,光靠课上学习英语是远远不够的,课外学习非常重要,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管理和指导。比如和各院系协商,创建早晨或晚上学生英语朗读活动,每周在固定地点给学生放映好的英语教学视频或电影,并制定具体的措施保证效果。此外,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重点及学生需求,让对应年级的教师做英语学习方法和内容及知识扩展等多方面的讲座,指导和引领学生的学习,增加学生的英语意识。
陈刚
本人已经上过两轮的《高级英语视听说》后续课程了,期间曾遭遇到诸如教材、教学设备及选课等方面的问题,也有过课程本身和学生表现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现本人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加强后续课程建设是我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我们部门的后续课程建设工作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个人认为我们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统一规范后续课程的管理
后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实际情况(能上课的时间、对学分的需求等)各不相同,规范后续课程管理难度较大。但我们可以在一些方面做出改变,比如是否可以统一个别类别(比如语言文化课)后续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考核和选课人数等。
二、开设基于需求的多元化课程
我们开设的后续课首先应满足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了提高职业或择业的竞争力,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学生对职业英语是有需求的;同样社会上对一些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是有要求的。因此我们的后续课的开设首先应以这些需求为出发点。同时我们还应确保我部开设的后续课多元化,避免课程单一、简单重复。比如前期在对学生“后续课程选择”调研和后期学生具体上课情况反馈的基础上按适当比例开设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语言应用类(培养和拓展学生在实际交流与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英语类(培养和训练专业领域的英语能力)等。
三、加强相关教师队伍建设
我部教师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数还是少数,大多数老师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同时,这些教师的课时多、工作量大,很难再有精力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上创新和学习。这种状况制约了专业英语方面的后续英语课程的展开。因此个人认为我部可以有选择性对部分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鼓励承担后续课程的教师间经常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大英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后续课程的教学。上后续课的教师应充分发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真正把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同时针对后续课的实用性、内容多样性和方式灵活性等特点,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注重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黄保超
我主要谈谈个人对专科教育教学方面的看法并提出个人建议。
当前,我校正处于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公共英语教学部在这一时期理应有所作为。 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招生就业处的统计数字,我校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总量增加,一方面因为新增专业,但这部分专业招生人数有限,另一方面是专科招生人数大幅增加。2015年秋季,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学前教育和酒店管理等专科专业招收1500余人,这一数字较2013年和2014年都有大幅提高。而我校2015年招收本科学生5700余人,相比前两年本科招生人数没有太大增加,专科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达到1:4。而根据我校发展规划,未来在校生人数将达到35000余人,届时专科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还会加大。
因此,我们公共外语教研部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难度宜低不宜高
按照学校培养方案,专科学生第一学年每周安排四个课时学习大学英语,第二学年安排两个课时学习大学英语,其目的是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我们的学生虽然经过十余年的英语学习,但是英语基础并不是很好。其表现为:英语词汇贫乏、英语基本知识零碎、英语基本技能低下。这样的现状,使得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很尴尬,如果突出语言能力训练,采用全英授课,学生接受不了,感觉是在听天书;如果强化语言知识训练,采用汉语授课,学生虽能接受,但感觉大学英语是中学英语课堂的延伸。这两种情况都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认为,我们选用的教材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可以选用难度较低的教材,语言材料不宜过难,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易于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敢于开口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把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二、 学生宜实行分类教学
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各有不同。有的学生为了拿学分,不得不学英语,如果班级没有考勤的话,他们会整学期缺课,只是在期初和期末和老师见见面;有的学生为了升本科接受继续教育,不得不学英语,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才能报名参加考试、要考什么内容、能报考哪些学校等等;还有一些学生热爱英语,即使没有英语课,他们每天还会看英语书籍报刊。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我们应该对专科生也进行分类教学。在新生入校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学生的自愿,把学生分成两个类别:基础类和加强类。对于那些不得不学英语的学生,我们考虑把他们编入基础班,主要讲一些英语基础知识、培养简单的英语语言能力。目前在中小学推行双语教学,专科学生大都会从事小学和学前教育教学,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可以加大听说课的教学力度,减少综合课的课时。对于有升本需求和热爱英语的学生,可以考虑把他们编入加强班。在第一学年,以培养其交际能力为主,多开设视听说课;第二学年,以强化英语应试能力为主,因为大多数学生都要参加河南省专升本考试。我们可以根据专升本考纲,在第三、四学期,以巩固、复习英语知识运用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翻译能力为重点组织教学。目前河南省专升本考试对考生人数不再设定比例,所有专科毕业生都有资格参加考试,学生如果能得到系统的英语学习和充分的考试准备,在专升本考试中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考入理想的学校进一步深造。
如果在就业市场上和专升本考试中,我们的学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我校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我校的办学规模一定能再上台阶。这份成绩背后,自然有我们公共外语教研部的很大功劳。
聂琼
我国的大学教育现在正面临着转型。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努力适应这种转型,积极地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建设服务,培养出综合型的人才。
我校很早就开始实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调整课程设置,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通过外出学习交流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实行分级教学,增加听说课的比重,实行形成性评估成绩与终结性评估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仍然存在:
1.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普遍不满意。很多学生对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持不认可态度,认为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自己的英语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不如高中毕业时的水平。同时,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方法和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灵活性,上课老师讲,下课后很少自觉地预习复习,英语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现在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几经改革,却还是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别说和学生能用得上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了。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但不会用,听不懂,也说不出。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内容较少,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这就使得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语言、训练和实践的机会太少,很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很难同时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2.深化课程设置,建立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并积极完善。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专门提供了“课程设置”部分,建议各高等院校“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按照《要求》,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实施在第四学期开设后续课程供学生们选修的教学模式。后续课程应该符合各学科特点,考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专业需求为基础,融英语学习与素质教育于一体,融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的语言文化类,如:《英语影视欣赏》、《英语电影和英文歌曲赏析》、《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英语习语的形成背后的文化背景》、《美国文学简史》、《英美文化入门》;(2)培养和训练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的专门用途英语类,如《体育英语》、《实用计算机英语》、《电子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谈判》等;(3)强化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技巧类, 如《大学英语写作》、《英语翻译入门》、《英语高级听力》等。
3.重视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的同时,要改变进度一致,评估一致的传统教学要求,改变全班整体化教学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唤起学生对培养专业领域的英语能力的意识。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灵活多样,不单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更应该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来判断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在实际交流中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更有利于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综合地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宋培茹
一、我们面临的局势
目前,我们国家的外语能力严重滞后于国家整体国力的提升。在我国国家战略定位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我们竟然在重大国际场合和重要国际谈判时常常面临高水平外语人才短缺的窘境。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我国的外语资源急需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
我省所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一些。由于属于内陆地区,改革步伐比东部地区慢,发展相对落后,所以这限制了我们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全国都在想尽办法吸引人才的背景下,我省的招才引智成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我省的人才战略中,培育本土人才应该引起重视。在培育本土人才时,培养通用的英语人才对我省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首先,在我国的高校中英语教育“一家独大”。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已超过美国的总人口。我省是人口大省,高等院校数量不少,完全有条件利用这一资源;其次,就世界范围来说,英语在二战后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形成的世界语言”。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和学术至尊语言”,全球有3亿多人说英语,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
如果我们的教学和现实结合起来,可以说我们面临着怎样利用现有资源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既懂外语又有专业的人才的问题。
二、教学中的问题
我想我们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客观。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学时有限会是大家的第一印象。深入课堂教学,我们能轻易发现由地域差异、文理差异、性别差异等带来的参差不齐的口语水平。这些固然是客观现实,但是并不全面。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事实。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英语词汇量。一般高中毕业的大学新生拥有3500词左右的词汇量。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达到四、六级水平的学生词汇量应在4200到5500之间。这些词汇量对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可能差很多,但是应付日常交际是不成问题的。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现有词汇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十分关键。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会轻易否定中小学教育的成果,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脱节。其次,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的成年人身份。大学生都是在母语环境中完成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经历十几年的初级教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他们背后是一个不同于英语文化的汉语文化背景。忽视这一点,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来教,即使是外籍教师也很难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最后,我们要注意生源的质量问题。我们的生源地基本上在河南省内。上大学之前我省学生很少注意发音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后续课程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局势和问题,我认为四、六级之后的课程应该落实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方面。选择简易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发音。在新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和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
郑刚
近年来,顺应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也开始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步伐。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洛阳师范学院,如何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值得领导特别是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并进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分子,大学英语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和研究人员一样,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把科研作为日常工作的必要部分。然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面临缺乏研究实践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又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长期重复难度不是很大但重复性较大的语言基础课教学,容易出现职业生涯倦怠,缺乏动力等困境。下面是本人对大学英语教程改革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
1.从教学来看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新校区的建成,规模的扩大让大学英语的师生比仍然高居不下,这与不断推动教学法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成为不可回避的矛盾。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目前班级的规模有点达到80或90人,有的甚至超过了100人。虽然我们也尝试了小班上课,但在教学计划和日益剧增的学生人数的压力下,还是得面临相当一部分学生进行大班上课的尴尬。试问,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时做好引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我们一味批判大学英语教师在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足的时候,是否应该正视以上的现实情况呢?
同时,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滞后于形势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脱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漠视学生实际,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同名牌或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生源质量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校生的英语底子薄、个体差异大、学习兴趣不高是普遍现象。而且,除了在校生个体英语水平差异大外,专业与专业之间差异较大,特别是基础专业与艺术类新兴专业间差距尤为突出。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着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积极推行分级分类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分级分类教学模式应该基于学科来进行。
2.大学英语教师没有发挥主体性作用,围绕课堂教学的探索精神不足。我们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多来自综合性大学的英语专业,虽经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专门训练,但是对于有关外语教学的理念、教学法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虽然,部门高度重视教师的培养,每年都会分批次选派教师参加外教社、外研社组织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但是,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性作用依然欠缺,组织和设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或者说还有待提高再上一个层次。
3.同时,大学英语教学应区别于专业英语教学,更应该区别于母语教学,在进行基于学科分级分类教学的基础上,让师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培养具有跨学科意识或学位的大学英语教师,因为单一的英语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趋势。
因此,基于转型发展的实际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压迫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新兴手段,积极尝试灵活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英语课堂教学与母语文化的结合度,切实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活跃起来。
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应大胆调整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思路,大胆压缩教师主讲的课堂教学课时,积极推行教师引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不断强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性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再强调一下,大学英语是全校公选课和必修课,属于大学人文通识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需要。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因材施教,结合理工、社科、医药、食品、旅游等专业学科需求,实施分级、分类的教学改革,分专业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基础性的职业英语教学。特别是一些与英语学习关系密切的特殊专业,比如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专业,更应该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及目标,科学选定与专业有关的职业英语教材,或自编教材,提升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配合度,继而服务于高级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