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流

教学交流

后续课程开设建议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6日 作者: 点击:[]

1. 马云霞

在开后续课程的学期里,部门应组织一次大型的后续课程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使主讲教师面对整个部门的教师谈教学、管理等的看法和经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集思广益,这会使后续课程的开设、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并且全体教师都受益。

2. 韩艳丽

我认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应该更为系统化和有针对性。

(1)将第四学期的课程分为基础类和扩展类。基础类还是直接与四级培训相关,依然设置读写课程和听说训练课程,继续训练基本知识技能。因为只针对已考过四级的同学开课的话,那么没过的同学势必少了本学期的学分。事实上,如果能加强四级培训类的管理,并作为未过四级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他们的约束性会加强。扩展类就是我们的选修课程,针对已过四级同学。

(2)后续课程选修课设置可以分为通识类和专业类。通识类课程与听、说、读、写等技能直接相关,比如翻译技巧、视听说、阅读和写作训练等;专业类则更为贴近学生的专业,或称为特别用途英语(ESP)课程,比如金融类、教育类、科技类等,针对不同的院系开设相关的ESP课程,学生选择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

(3)后续课程选修课可以考虑将选课群体扩展到大三学生,这部分学生有的在准备考研,有的可能准备找工作,对英语课应该有一定的需求,这样也能增加我们课程的受众范围。

3. 岳俊琳

我们可以尝试在每一个院系开设一个实验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分科教学,严格要求,力争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未来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4. 刘安军

建议1:开设后续课程是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比如学生今后考研,六级考试或者是未来的发展等等,只要我们的后续课程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我们是有市场的,学校在转型发展,院系也在转型发展,我们部门也需要考虑适应这种转型。

建议2:为了切实提高后续课程的质量与效率,提高后续课程的吸引力,我部门可以考虑组成小组,比如说翻译小组,写作小组,高级阅读小组,高级听力小组等等,集思广益分阶段来上课,这样可以防止有后续课程的教师有课上,而没有开设后续课程的老师没课可上的尴尬情景,再则,因为是团体协作,共同备课,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有保障。

建议3:可以跟教务处建议把后续课程的选课时间放到期初甚至上一个学期的期末来进行。此举可以方便教务处来管理本校的选修课与MOC课程,个人觉得教务处同意的可能性比较高,同时还可以占时间优势。

建议4:全面放开后续课程的选课条件,不管过不过四级都可以选课,把四级培训取消,让学生们知道过不过四级是学生自己的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四级培训阶段学生的出勤率比较低,学生很难从培训中受益,师资浪费严重,与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取消,全力以赴的开设后续课程。

总之,现阶段MOC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冲击还将继续,如果我们采取合适的策略与方式还是可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今后大学英语教学会不会向ESP转向,是非常有可能的,而后续课程正是在摸索阶段,如能成功将有助于今后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

5. 王莉(好建议)

本人只参加了今年后续课程教学,感触不深,但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首先,从教师自身而言,为数不少的教师在报课之前深感自己教学理念落后,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所以不知道自己上什么课;还有教师不知道用什么教材,到处找材料,以至于教学内容不构成体系;更有老师(包括我自己)有一种现学现卖的感觉,没有充足时间消化教材就要上课了;老师在选择课的时候,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其他院系专业设置的需求,所以难免会有课程设置与学生、所在院系的需求脱节的情况。第二,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在选择后续课程时,搞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对于选什么课没有清晰的选择方向;受上课地点的安排,有明显意向的有时也选不上自己喜欢的课程;第三,随着今年大量在线课程的加入,不少学生紧紧盯着分数,认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得分实在不易,就放弃了该课程,导致本学期开设的有些课学生人数太少,实际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面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咱们公共外语教研部可在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展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首先,在我院各个教学院系展开调查。调查他们已开设什么专业英语课,以及有什么样的师资。他们的专业英语课是否能与我们的后续课程相互补充,专业教师与我们公共英语老师是否能共同合作开设后续课程,这样我们英语教师解决语言问题,专业教师解决专业问题。后续课程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行政统筹,更需要开课前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次,深入调查学生的需求。学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中心,他们的学习现状、他们在课程内容、课型、课时、开课时间、任课教师、课程评估等方面的需求都是什么,我们都需要详细深入的了解。再次,在教师中展开调研,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开后续课程的学期、开设什么内容、开多长时间、何时开设、喜欢开什么课、谁最适合开课以及这几年的实践存在问题等等。教师问卷总体上要与学生问卷呼应。通过充分的调查,我们更有可能在院系需求、学生需求和师资准备方面相对协调,从而提高课程的效率和品质。

第二:强烈建议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在我们院校转型时期,师资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方面。面对后续课程开展的需要,多数老师都要开辟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课,在短期内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好的,外研社提供的后续课程研修班就是很好的选择,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行政支持。后续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自上而下的行政统筹,更需要自下而上教师的探索,唯有二者形成合力,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效。

第三:学习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

第四:学校的行政支持很重要。后续课程的开展不仅需要有力的师资配备,更需要良好的政策和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的支持。如果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灵活学习,同时提供最大化师生和生生学习互动,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总之,后续课程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我们还需要广泛调研,了解多方需求,争取优质教学资源,才有可能走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满足我校师生的真正需求。

6. 赵乐芳(好建议)

基于本人参与过后续课程的授课,提出几点简单的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在开设这些选修课程之前可以先征求学生的意见,按照学生需求的课程的大致比例来来调整开设的课程,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活需要的课程可能接受起来会更容易。

第二,给予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的机会。在教研室内部可以形成几个学科的教学团队,比如旅游英语教学团队、英美文化教学团队等。这些团队的教师可以共同商讨开设的课程的设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上课等,这样有利于互通有无,充分备课,更能把课上得吸引人些。

第三,基层教师与各系紧密合作。征求或指定部分教师与各系进行合作。比如派某几位教师参与物理系的英语授课,这几名教师可以负责所有的物理系的学生的英语授课。这样以来这些教师可以专攻物理英语,又比较了解这个系的情况,也便于以后的科研工作。

第四,正如很多专家例如蔡基刚、刘润清等指出,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开设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同专业背景下如何有效传递信息,表达自己,获得语言实的体验。

7. 陈杰

公外部教师的转型与发展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期,这次转型是在教育部发起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活动不断深化中自然出现的。有学者在对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3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调查后预测: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公外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课程体系中退场。

洛阳师范学院属于二本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如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短时间内不会失去存在的必要。然而,在实践教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外部教师的转型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校有些院系已经在大三开设与其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课程,这也反映出了各院系内部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如果我部门老师固守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势必被边缘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我部门教师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英语语言文学,无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基本来自各大院校的英语系,专业知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翻译,师范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还接受过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初步教育。有些老师上大学时虽然选修过外经贸英语、商务英语、新闻那英语或旅游英语等课程,但平时有关这方面的学习及训练不多,恐怕都忘光了。这样的学科知识结构显然是不够的。

要实现知识结构的升级,第一要做的是充实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跨文化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人文素养才有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以英语为媒介的内容教学,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而不仅是目标语言的分析。就像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一样,教师也应该多读经典、涉猎广泛、关注时事,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第二就是教师本身的跨学科英语的学习。教师本身具有强大的基础英语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专业英语的学习应该不是很难。 洛阳师范学院现有21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老师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逐步学习相关的专业英语,充实自己,储备知识,为实践教学,为转型发展做好知识方面的储备。

第三,要加强与相关院系老师的团队合作。在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后,老师可利用自己的英语优势,与各院系专业课老师实现学科的互补。比如通过自己的专业课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专业课知识之后,可以帮他们修改英语论文等等。自己在与各院系专业课老师的交流中,不断向他们学习请教,加强自己的专业英语的训练。

第四,学校与部门可以加强对公外部老师的引导与训练。比如鼓励公外部老师的专业英语培训;鼓励公外部教师跨学科报考非语言类专业,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参考其他院校的公外部转型先进成果,然后再对部门老师加强引导;在引进新教师的时候,看其是否有双学士或双硕士学位。通过多种方式,为未来的转型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学校转型发展,既是压力,同时也是机遇,我部教师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转型促发展,以发展来应对挑战,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知识结构上寻求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