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课程

后续课程

【英语阅读技能】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1日 作者: 点击:[]

课程编号: 17001006

课程名称:英语阅读技能(The English Reading Skills for Comprehension and Speed)

课程类别:《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开课时间:第4学期

总学时: 34

总学分:2

一、 教学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在425分以上(包括425分),已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基本要求” 的非英语专业文理等本科二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希望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学生。

二、教学目的

《英语阅读技能》是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较为系统的英语阅读理论知识,掌握重要的英语阅读的方法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做到:正确认识阅读中的词汇障碍、文化背景知识不足的障碍,掌握解决它们的方法、策略;克服不良的英语阅读习惯,学会使用三大英语阅读方法——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和细读(Intensive Reading);学会寻找段落主题句和归纳大意、辨别事实与看法、处理长难句 、篇章结构分析等阅读技巧。通过上述英语阅读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针对性的阅读技能训练,有效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从英语阅读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发展独立阅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关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综述:

1)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2)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1)增长英语语言知识;(2) 扩大阅读文化背景知识; (3) 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 ;(4)提高阅读方法和技巧;(5) 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2.英语阅读能力的突破——词汇方面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

1)词汇对阅读的重要性;2)词汇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3)解决的方法和策略:(1)按照读音规则和归类、联想, 以及利用构词法——派生、合成、转换来有效的学习、记忆单词和扩大词汇量;(2)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即根据上下文语境、语法结构或构词特点等推断生词、难词、偏僻词的意义。

3. 不良英语阅读习惯的问题分析及克服办法:

1)分析逐字读(word- by-word reading)、出声读(vocalizing)、回读

(regressing)对阅读速度和理解的不良影响, 按自我定速和按意群阅读的方法进行扩大认读范围训练;并且,阅读时,要注意采取积极的态度,积极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成为一个主动阅读者。

4.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分析及扩大、积累的途径

1)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2)扩大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途径:(1)读一些重要的西方文学作品,如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及名著小说;(2)读一些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习俗、风情的书籍及报刊杂志,(3)观看英美影视剧等。

5. 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方面的介绍及训练:主要有,1)略读(Skimming)、查读(Scanning)和细读(Intensive Reading)三大方法及正确运用;2)下列阅读技巧的掌握:(1)预测(prediction),即通过标题、副标题、首段、尾段等来预测文章的大概内容;(2)寻找段落主题句和归纳大意;(3)辨别事实与看法;(4)对阅读材料中的隐含意思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推断;(5)长难句的处理(6)了解重要的篇章知识以把握文章脉络和作者的思路,篇章知识主要有文章和段落的结构特点和组织模式,如时间顺序法、空间顺序、过程法、 举例法、因果法、比较对比法,列举法等

四、教学方法

课程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由教师讲授本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技能。

2)实践训练法:使学生将讲授的阅读理论知识与阅读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语言材料训练和课下的自主阅读训练,以真正掌握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与技巧。

五、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形式,具体内容和分值如下:

1)课堂出勤及表现40分;

2)作业的完成及对所讲授内容的检测60分。

六、参考书目

1.束定芳:《新世纪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E. Margaret Baudoin: Reader’s Choice—A Reading Skills Textbook

for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国外引进教材),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4

3. 蒋争:《英语词汇的奥秘——英语单词学习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4. 韩志先等:《英语阅读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林明金: 《大学英语四级精讲精练·阅读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