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培训

会议培训

我部教师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翻译人才培养师资研修班”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作者: 点击:[]

      6月1日至4日,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翻译人才培养师资研修班”,我部教师黄保超参加此次研修。来自国内高校翻译领域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相继开讲授课。

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办原副主任杨玮斌译审首先开讲,他做了题为《地方特色翻译学科建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杨译审认为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要从“翻译世界”转变为“翻译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是翻译学科和翻译人才的使命担当。河南省高校在实施“翻译河南”、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构建服务大国外交和地方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等方面正在贡献着巨大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在《外宣翻译中的译者角色》的主旨报告中首先回答了“在全球化时代和自媒体时代,外-内宣是否需要有别?外-外宣是否需要有别?”的问题,继而指出了“外宣文本的写作者资质、写作流程、多模态展示以及友好性外宣”等外宣文本的特点,列举了外宣“中原文化”中文本的常见错误表述以及译者对应的原文本的诠释者、修订者,委托人的谈判者和中国国情的学习者等不同角色,为全体学员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翻译实践课。

中山大学王东风教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翻译》的主旨报告中提出“翻译共同体”的概念,并科学论述了“翻译共同体”在促进民族团结、促进知识交流、促进社会进步和促进文化自觉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王教授认为“没有翻译就没有民族团结、国际合作,就没有知识的交流、社会的进步,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翻译史”,“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中国文化精神”是历史赋予中国翻译工作者的使命。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做《知识的地方性和翻译的阐释性》主旨报告,他首先提出了“知识翻译学”的概念,进而解释了“什么是知识翻译学”以及“为什么提出知识翻译学”,廓清了“知识的地方性、翻译的世界性、地方性知识的阐释学翻译以及译者主体阐释”等理论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傅敬民教授的《新时代翻译研究选题与学术论文写作》、中南大学范武邱教授的《翻译论文选题与写作例析》、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陈勇教授的《翻译研究论文修改与发表要略》、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的《教学相长、教研互促:跨学科融合背景下高校翻译教师的发展路径》、上海大学袁丽梅副教授的《翻译史研究前沿选题与研究路径》主旨报告分别从翻译研究选题、论文写作、论文修改、论文发表、翻译教师的发展路径以及翻译史研究路径等方面为学员指点迷津。

河南师范大学刘国兵教授在《MTI学位论文的主要问题与思考》的主旨报告中总结了当下MTI学位论文中出现的宏观和微观问题,并就学位论文的形式、学位论文的选题、学位论文的格式、学位论文的常用理论、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等方面为河南省MTI学位论文把脉问诊,为提高MTI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真知灼见。

为期三天的翻译人才研修课,拓展了翻译教师的学术视野、拓宽了翻译教师的研究路径。我部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修、勇赶翻译学术前沿,开展翻译教学团队建设,必将促进我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教师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

 

供稿人:黄保超

审核人: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