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郎红琴老师访学汇报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0日 作者: 点击:[]

郎红琴老师访学汇报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4月7日下午,我部门郎红琴老师在公外部会议室向部门全体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的访学汇报,以下为汇报全文:

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我有幸以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复旦大学进修学习,师从外文学院的蔡基刚教授。

首先,介绍一下蔡基刚教授和他提倡的学术英语教学。蔡基刚教授在国内高校大力推广学术英语教学,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而我在访学之前,对学术英语概念模糊,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也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学术英语。学术英语(EAP)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为高校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从通用英语顺利过度到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学术英语又可以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通用学术英语主要训练学生在各学科中通用的听、说、读、写等学术英语交流技能,例如听讲座、做笔记、报告展示、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参加学术讨论等能力,尤其是学术活动中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见,通用学术英语和咱们目前高校开设的英语课程有本质的区别,(目前我们开设的大学英语属于通用英语)。专门学术英语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词汇语法、语篇载体以及工作场所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专门学术英语和过去的科技英语或目前高校开设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专业英语也是有根本区别的。专门学术英语强调的是这些学科领域内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英语技能;专业英语则是把中心放在这些学科的词汇和内容的教学上。专门学术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师开设的,专业英语往往是学科的专业教师开设的。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学术英语还是通用英语教学,争论已久。以蔡基刚教授为代表,提倡以学术英语替代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认为通用大学英语可以从大一新生开始。目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课程设置里已经明确把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并在课程结构与内容部分做了详细说明。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的基本组成部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课程群。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进行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蔡老师认为,随着我国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传统的以打基础为和应试为主要目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现行的大学英语必须改革,转型,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的学术英语教学将会取代通用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英语”也是目前的一个教学、科研热点。感兴趣的老师可以上知网检索一下蔡基刚老师的论文,这里我也推荐一本蔡老师的书——《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上海高校英语水平比较高,2013年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就率先制定了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纲领性文件《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推广学术英语教学。就是因为有一些高校因为学生优秀,英语水平高,有很多课用的是原版教材,还有不少专业课是双语课,大学英语课学分也一直在压缩。原来大学英语课一般是16个学分,以复旦大学为例,已经压缩到8个学分了。具体介绍一下复旦大学的英语课程构成:课程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0-2学分,开设大学英语课,根据自己水平,新生入校选大学英语2、3、4级,也就是说最多只能选一个学期,一门课。第二板块为通用学术英语(4-6)学分,教材有外研社出版的学术英语(分为综合、人文、社科、理工、管理、医学),也有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的针对所有大学新生的综合学术英语,还有些比如英语论说文写作、研究论文写作等课程。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各项学术语言技能和思辨创新等学术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业学习和学术交流的能力。读主要是读学科主题文章,学习专业表达,提高分析能力,听主要是专业相关讲座,掌握记笔记提炼大意等技巧。第三板块为文化、文学、第二外语类,0-2个学分。有一些课比如英美文化概论、影视与英美文化讨论、美国本土文学、英国文学欣赏指南、文化阅读等,我想应该是包含在这一类。开学前两周是自由选课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喜好等先试听,然后再选。复旦不看重四六级考试,有自己的FET课程考试,以最后一次考试成绩为主,毕业之前通过就行。

在复旦访学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各种讲座、论坛、研讨会,接触到了一些理念、观点,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参加了2015年复旦大学创新教与学研讨会,以及主题为“中国高校‘成效为本教学’探索与实践”的高峰论坛。以成效为本的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从上世纪后期在美国开始推向,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家也相继采用;本世纪初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推动该地区高校实施OBE,实践证明OBE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OBE教学改革需要大学、院系、专业和课程等不同层面协同实施,其核心是以成效为本教学(OBTL,Outcom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包括预期学习成效和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和学生学业评价等过程,可促进教学从“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确实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我个人的理解:我们以前很强调教师的教,现在重心要转移到学生的学。“成效为本教学”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在大学的教与学过程中,要分清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为什么如今的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为什么高校课堂缺课率高?为什么学生上课玩手机、看电脑、不认真听课的情况存在?大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要能换个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去探讨这些问题,找到解决之道。雇主在雇佣员工时所强调的因素,也恰恰应该是大学教育所应该强调的(critical thinking, complex problem-solving, written and oral communication, and applied knowledge in real-world settings),大学应该教给学生永久学习的能力、可转移的学习能力、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史美瑶博士提出对大学生实践教学的7个原则,即:鼓励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学生的及时回馈;强调时间管理;明确说明课程要求;尊重学生多元学习方式分。史博士提出,好的教学应该包括生动(dynamism/enthusiasm)、学识(disciplinary expertise)、组织(organization)、互动(faculty/group interaction)、交流(faculty/student contact)几个维度。要解决当今大学课堂教学的窘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达到更好的学习成效就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记笔记的技巧、时间管理的技巧,要发展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如何问问题,如何寻找答案,如何形成概念图式,要发展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其次,要通过有意义的作业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的能力。关键还要对现有评价机制的进行改革。

其次,在访学期间,我接触到了“对分课堂”教学法。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缺课率高、学生成为“低头族”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学教学效果不佳,尤其在当今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日趋多元化,传统大学课堂面临严峻挑战,教师处境尴尬。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此提出的“对分课堂”,它结合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学习,二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类似讨论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但是对分课堂的讨论与传统做法不同的是强调“隔堂讨论”,不要求学生预习,老师在课堂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讲授重点、难点,但不穷尽教材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了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课后学习时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完成对教材内容更为全面的学习与理解。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简言之,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隔堂讨论”是对分课堂与传统讨论式课堂的根本不同。教学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因此对分课堂也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的出发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让出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掌控、主导,形成师生对分课堂的格局。

当然,这里就牵涉到老师留的作业,讨论内容,分小组等问题,还有学生学习评价。无论是成效为本教学还是对分课堂,都强调学生评价,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要改革,对分更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成果为本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成果要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小结:

在访学期间,我选择听取多门与本专业相关的硕、博课程,如博士生课程“对比语言学”、硕士生课程“研究方法入门”、“应用语言学导论”等,同时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我还选择观摩本科生课堂教学10余门课程,听课次数近百次,且观摩课程主要与我的专业(英语语言学)和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有关。其中涉及大学英语教学就有,如学术英语(科学技术)、学术英语(管理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英语口译、影视与英美文化讨论等。并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教学研讨,如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组织的2014全国EFL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4年上海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公开课周,国际教育机构英孚开展的英语教师培训,由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和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的“2015年学术英语教学讨论会暨教师培训工作坊”,复旦外文学院和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解读与跨文化交际研修班等等,还有众多的国内国际的各种论坛、会议,只要有机会,我就去参加。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有个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组织了各种围绕教学能力提升的研讨、讲座、工作坊等,我也都积极参加并认真做研修记录总结,写出教学反思,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尤其幸运的是,今年5月是复旦110周年校庆,在这期间有很多学术活动,我参加了外文学院、大学英语部校庆学术报告会,还有上面提到的复旦大学创新教与学研讨会,

复旦访学期间,我接触到了许多大家,比如,外文学院的陆谷孙教授,70岁高龄,依然关注教学、认真对待科研,他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不已,我的导师蔡基刚教授,工作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科研的执着精神都让人自叹弗如。还有其他众多的复旦教师,无论年龄、无论职称高低,都是那么认真地对待教学、关爱学生,并且具有开放的胸怀、谦虚的态度,乐于同学生和访学老师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复旦的访学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人生,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宝贵经历。再次感谢部门给我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再次感谢大家。

郎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