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梧
时间:2019年05月31日 14:27,来源:

李翔梧(1907-1935),原名李凤周,学名李勃,字翔梧,河南洛宁人。1921年考入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在学校目睹和参与了洛阳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逐步萌发了革命思想。为进一步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生活之路,1923年他又转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学习。他在学生中组织了一个小型读书会,研读《共产党宣言》《唯物论浅说》《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不久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河南青年学社”,并很快成为该社的骨干。其间,他和同学们一起创办《春光》墙报和《前哨》板报,在《现代评论》《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诗文,抨击时弊,揭露黑暗,鼓舞人民斗志。他还是家乡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对家乡地下党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 192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秋,李翔梧从第一师范毕业后,被派到国民党左派办的一家报纸《国民新报》工作。后受河南党组织的委派赴苏联留学,并根据需要转为苏联共产党,取名日达诺夫。他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蒋经国是同班同学,和邓小平是校友,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档案资料影印文件显示,李翔梧与蒋经国同在四班,邓小平在七班。而后到东方大学担任翻译,还曾被派到中苏边境的赤塔联络站工作。他精通四国语言,是东方大学水平最高的翻译之一。他身居异国,却极为关心国内的政治局势,特别关心文化战线上的斗争。1926年,当他得知郭沫若正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右翼梁实秋等人斗争时,曾写信给郭沫若,支持他的文学主张。

1927年,经曹靖华夫妇介绍,他与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刘志敏相识并结为革命伴侣。1929年,李翔梧夫妇回国,被派到上海,在中共临时中央军委做秘书工作,经管机要文件,负责接头联络和召集会议。

后他被派至苏区工作,担任红四军十师政治部秘书长。宁都起义后,他被派到起义部队(已改编为红五军团)工作,先后担任红十四军四十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3年,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职,同时兼任《红色中华》编委。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他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央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异常艰难的战争条件下,他起草了《中共中央给中央分局训令的讨论提纲》《巩固我们的部队》等文件,指导留守部队坚持斗争。

1935年2月,李翔梧部在赣粤边界的江西会昌天门嶂活动时,被敌人突然包围。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为掩护同志们突围,壮烈牺牲,年仅28岁。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专题报道。

版权所有   洛阳师范学院校友会(基金会) @ 2020-2022
邮箱:lynu1916@qq.com     电话:0379-68618669
技术支持:   河洛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