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河南省宋文化研究院主办,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龙门书院1号学生社区协办的“西园研史·崇文读书会”,在龙门书院1号学生社区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期读书会以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为阅读文本,由学业导师刘振担任领读,学业导师王傲、育人导师张豪哲应邀出席,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2024级本科生十余人参与研读。
西园乃北宋王诜的园林,苏东坡等人“西园雅集”实为宋代学术盛事。“崇文”二字则源于北宋学术机构崇文院,作为贮藏典籍的核心官署,兼具官员选拔培养的职能。以“西园”“崇文”之名举办读书会,冀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前辈学者的经典著作,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问题意识,进而加入宋史研究领域。 读书会伊始,刘振老师介绍了邓小南教授的生平。邓小南教授是已故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之女,深刻继承了其父的学风与品质,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国家级高等学校教育名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邓小南教授长期深耕宋史领域,著述丰富,其研究以宋代为中心,贯穿制度史与性别史两大领域,在学术范式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脉络。《祖宗之法》作为其重要作品,其对宋代“制度文化”的探讨,具有突出的前沿性与开拓性,早已为众多学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了解宋代制度史的一把绝好钥匙。与汉唐开拓进取、睥睨天下的气势不同,宋朝作为“文人治国”的守成型王朝,多少显得有些“不思进取”。但宋朝同时又是在经济、文化上建树颇多的朝代,国祚延续三百余年之久,可谓封建王朝之最。宋朝绵长的国祚无疑与围绕“祖宗家法”建构的政治秩序密切关联。
同学们就有宋一代的“祖宗之法”展开了热切讨论。 魏子颜认为在北宋真宗与仁宗权力交替的关键时期,刘娥皇后以垂帘听政之姿临朝称制。这一历史节点上,士大夫群体凭借深厚的儒家治世理念与政治担当,通过激烈谏诤与制度约束,成功避免了武周女主专政局面的重演。此事件深刻折射出宋代“祖宗之法”的双重属性:既包含历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宝训圣政,形成可资遵循的制度规范;更孕育出"君臣共治天下"的价值共识,成为维系统治集团的精神纽带。在这一理念浸润下,宋代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信念与不屈气节,他们通过经筵讲读、台谏论政等制度性渠道,与皇权形成既合作又制衡的关系,从而构筑起相对稳定的政治生态。这种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正是赵宋王朝三百余年未因内部权力倾轧而崩塌的重要保障,在中华政治文明演进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李梦瑶认为第四章《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围绕“后澶渊时代与‘神道设教’”展开。澶渊之盟虽使宋辽边境暂归平静,却让北宋政权内部政治天平微妙失衡,宋真宗因无开疆拓土的武功,面临皇权合法性与威慑力的隐忧,在“重文抑武”的政治生态下,催生出所谓的“神道设教”,借“天命”“神意”来巩固皇权。“天书降临”将皇权与神权强行绑定,“圣祖崇拜”构建赵氏神话谱系,二者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然而,“神道设教”使朝堂风向从务实转向“造神”,官员争报祥瑞,务实建议边缘化;“祖宗之法”也异化为僵化教条,阻碍政治革新。从历史镜鉴来看,北宋“神道设教”是皇权对合法性的焦虑追求,脱离现实根基的合法性构建脆弱不堪。这启示现代社会,权力合法性需建立在回应社会需求、保障民众的福祉上,政治生态应多元、务实、理性,以史为镜,守护务实为民的政治底色,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思考。
李若彤聚焦前两章《家法与国法的混溶》与《走出五代》,认为该书立足政治史,以宋代“祖宗之法”为样本,破局传统叙事。首章解码历史基因,梳理“祖宗”观念演进,展现赵宋“家法”与“国法”混溶的法统构建;次章聚焦统治人群转变,呈现政治生态从文武失衡到文治导向转型,明晰其对北宋及后世政治的深远影响,同时关注“祖宗之法”内涵的改变。这些内容不仅展现北宋政治逻辑,更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智慧、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与思维启发。
丁辑谦认为北宋“祖宗之法”并非刻板固定的规则,而是动态累积的综合体,涵盖治国方略、治事态度与规矩章程,核心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其从宋太祖、太宗时期初步形成,经真宗、仁宗时期阐释、神圣化,成为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祖宗之法”深刻塑造北宋政治格局,有效防范外戚、宦官、权臣及藩镇之乱,稳定皇权。但过度强调防范,致使政策保守,严重制约政治活力与进取精神,北宋“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及变革阻力皆与之相关,从而埋下灭亡隐患。在王安石变法中,“祖宗之法”成为新旧党争焦点,其权威性在政治博弈中沦为各方工具,充分体现制度、理念与政治、社会的相互影响。
高玉森以第二章《走出五代》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唐末五代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的演进及其对祖宗之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其一,从“华夷之辨”到“天下一家”,民族色彩日渐淡化。五代时期,民族关系不断整合,至宋代,个人的民族身份已不再成为历史叙事的重点;其二,文臣群体得以重塑。传统的士族官僚在乱世中难以适应政治需求,服务于现实政治的“吏能”型文士兴起,至宋初逐渐形成了文学、吏能并举的综合型文人,即宋代的士大夫阶层。
张梦瑶重点关注第五章《“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认为“祖宗之法”是宋初统治者形成的治国理念与施政原则,在真宗朝产生政治影响力,在仁宗朝前期正式提出,其核心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注重制衡,稳固了北宋政权,但也导致政治风气的保守。通过遗诏、文献修纂等,“祖宗之法”成为宋代政治的核心准则,君臣关系在其影响下从“奉行圣旨”向“共治天下”转变。 张改以第五章《宝训》《圣政》的编撰与讲读作为切入点,认为所谓“祖宗之法”绝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宋代士大夫根据现实政治需要不断诠释和调整的动态规范体系。士大夫群体通过讲读《宝训》《圣政》和“进故事”,不断解释和重构祖宗之法,并且试图构建更符合自身理念的治理模式,虽有其时代局限性,却彰显了士大夫群体的政治自觉。这一过程背后有两股牵动力量:一是赵宋统治者所倚重的文官队伍,成分逐渐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其价值追求、崇奉的理念较之前有明显不同,在“尊王”的同时,他们亦以天下自任;二是在“长治久安”的沉重压力下,伴随着各项制度的逐渐定型,帝王与士大夫群体“共治天下”的方式亦有所改变。这生动展现了宋代政治文化的特质:士大夫群体既尊崇祖宗之法的权威性,又保持对其解释的主动权。他们通过“稽古而不泥古”的智慧,在维护传统权威的同时,为现实政治运作保留了必要的调整空间。 各位同学依次分享阅读思考后,刘振老师与王傲老师逐一点评,其他同学亦各抒己见,拓展了读书会的深度与广度。
活动末尾,刘振老师串联全场观点,梳理“祖宗之法”从生成到实践的演进轨迹,明晰北宋政治生态背后的治理逻辑。同时,提炼历史研究与经典阅读的方法,勉励同学们在古今经典中镌刻学术光阴,继承历史文化学院的优秀文脉,鉴古之今,继往开来。 河南省宋文化研究院是依托河南大学成立的专门从事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致力于推动宋文化的学术研究、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西园研史·崇文读书会”先后在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大学举办。洛阳为北宋文化中心,文人雅士荟萃于此,本次读书会立足洛阳,赓续学术,斯为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