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一座伟大而神秘的文化宫殿。它简朴而又厚重,沉静而又博大。碑石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也是一道道谜题。历经千载,一代代人穿过它,抚摸它,解读它,从古老石碑的字里行间采撷文化雨露,也为它增加新的内涵。

我们走进碑林,生命似乎已升华为纯粹的精神,带着真诚的渴求,穿越古今。文化是历史的灵魂,而我们则是这灵魂的忠实守卫者,和那一座座无声的石碑一起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用我们的生命将历史延续。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西安碑林所藏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和源头活水。
《西安碑林全集》是我们为赓续中华文脉,发扬中华文化交出的历史答卷。千碑巡礼化书卷,卧游其间何壮哉!《西安碑林全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

西安碑林全集
赵力光 裴建平
硬精装
7大品类18册
6000多页
购买本书
《西安碑林全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与西安碑林博物馆联合推出的西安碑林收藏、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新时代金石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是反映中国独有的汉字文化、书法文化和石刻文化等的经典之作,更是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品之作。由西安碑林博物馆两任馆长——赵力光、裴建平担纲,审定内容,全面统筹。由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速泰熙为其量身设计,将文物呈现性和艺术表现性相结合,既展现中华传统书籍之美,又具有国际同类图书之气派。由世界艺术印刷的引领者——雅昌承担印刷,完美还原碑石本来面貌。

《西安碑林全集》为8开布面精装四色印刷,收录2500件(组)文物的5000余张原石拓片,横跨2000多年,皇皇18册,6000 多页,打造了一座无与伦比的纸上碑林。
全集特色
收录全7大品类,2500余件文物,5500余张拓本,全面、立体展示西安碑林藏石,使西安碑林这座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走进读者的书房。资料新近三十年新收藏碑刻、墓志千余种,集中出版亮相;更有馆藏经幢画像石第一次结集面世,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为广大的碑刻文献、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者提供最全面的资料。
价值高本书收录碑刻、墓志、造像等的拓本,文字部分可补证史书内容,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图像部分,是研究书法、绘画、雕刻等的重要实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价值。艺术美书法艺术,神品荟萃;石刻图画,风格多样;佛道造像,气度不凡。众多文物,各美其美,尽显中国石刻艺术风韵。制作精高清整拓,尽显神采笔踪、浑融之相。量身设计,8开四色,布面精装,顶级印厂,高质量呈现。
分卷介绍
开成石经卷
儒家思想精华 中华文化原典
硬精装
432页 150千字
购买本书
《开成石经》上刻《周易》《尚书》等十二部儒家经典,共114石228面,凡650252字,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镌刻精湛,影响深远。虽历经沧桑,但基本保存完好,至今巍然矗立于西安碑林,被誉为“儒家经典的石质宝库”,堪称中华文化的不朽丰碑。

清康熙三年(1664),集《开成石经》中的字样补刻《孟子》一部,凡17面39506字,并置其于唐刻“十二经”附近,并称“十三经”。《开成石经卷》完整收录了“十三经”的原石拓片,依石刻序次排布,还包含明万历十六年(1588)在石经补字过程中刊刻的《开成石经补缺》96石,约5300字,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儒经的最早及最完善的版本。
碑刻碑帖卷
丰碑如薮 宝刻成林
硬精装
全6册
2220页 1092千字
购买本书
《碑刻碑帖卷》收录了从秦至民国的碑石500余种,序列完整,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了12件国宝级文物。这些碑石或出自名家之手,如李斯、蔡邕、怀素、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或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大夏石马为大夏孤品,《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提前到了唐代,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

本卷凡6册,呈现了中国碑刻文化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书法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
墓志卷
志墓志人 以死教生
硬精装
全7册
2552页 3108千字
购买本书
《墓志卷》收录了馆藏近2000种墓志,始自西晋,终至民国,见证了墓志形制从碑形到覆斗形盖、方形志的结合,及无志盖、志盖分刻、志盖合一的演变;志主由魏晋皇亲宗室、达官显贵,隋唐门阀大族、宦官宫女、高僧名尼,到明清明藩宗室、地方官僚、平民百姓的变化;墓志篇幅由短到长、文体由不稳定到成型、书写由格式化到个性化的流变。

墓志书法众体兼备、精品频现、名家辈出。本卷既为墓志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完备的筑基材料,也弥补了研究历代政治、军事、职官、地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之史传的不足,还为剖析制度史、家族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中外关系史、民族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画像石卷
石上风华 深沉博大

硬精装
260页 214千字
购买本书
画像石,一般是指刻于祠堂、墓室、墓阙等石构件上的图像,是工匠在石质材料上勾画图像后,用刀雕刻出的精美图画,出现并流行于汉代。在艺术上,画像石是中国古典美术发展的巅峰,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画像石卷》所收西安碑林汉代画像石集中出土、征集于陕北一带,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如牛耕、喂马、狩猎、放牧,反映了边地百姓的生活日常。西王母、东王公、升仙场景等,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侧面反映了边地重武轻文的社会氛围。
画像石上的装饰纹样也十分丰富,蔓草纹、流云纹、绶带穿璧纹等,流畅华美,装饰效果强烈。这些画像石技法洗练、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显示了高超的绘画和雕刻水平,风格质朴粗犷,充满了黄土高原的野性和特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是研究汉代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丧葬习俗、艺术风格的重要考古依据,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石刻图画卷
刻图画民 游艺于石
硬精装
360页 236千字
购买本书
石刻图画即以刀代笔在石头上镌刻的图画,大量存留于岩石、墓室建筑、宫殿及陵园建筑等石质遗迹上。《石刻图画卷》收录了西安碑林馆藏90多种石刻图画作品,种类多样,题材广泛,风格各异,且首次独立于馆藏碑刻碑帖,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展现给读者。

山水刻石、宫河地图,体现了古人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的济世安邦思想;仙人羽龙、神话故事、宗教人物,勾勒了古人儒释道思想交融下的宇宙认知、生命意识以及道德信仰;山水花草、梅兰竹菊、禽鸟异兽,体现了士人高洁的品格。
这些石刻或块面相生,或纯勾描,线条刚劲有力,形象苍古朴厚,呈现出刀笔交融、变化多端、提按有序的特点,表现出高超的刻石艺术水准。从石刻图画上留存下来的大量图像,成为历史学、艺术学、建筑学、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造像卷
佛道石刻 品类齐全
硬精装
332页 179千字
购买本书
《造像卷》所收造像为上有题名题记者。西安碑林所藏宗教石刻以单体佛教造像为主,时代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明清,基本构建起了长安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序列。
除大量佛教造像外,还有部分道教造像和佛道合刻造像。造像形制有造像碑、造像塔、背屏式造像、龛式造像等。不同时期所流行的造像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北魏时流行造像碑、背屏式单尊造像,北周至隋圆雕单体造像增多。这些石刻的造型与铭文辉映成趣:造像布局丰满,藻饰华丽,雕刻精湛;书法稚拙,错落有致,不拘一格,为书法界推崇。
经幢卷
祈福禳灾 保境安民

硬精装
196页 115千字
购买本书
经幢是唐代才出现的一种多面体佛教石刻艺术,由画写佛像和经文的丝织幢幡演化而来,常立于寺庙中、僧人墓前或者通衢大道之侧,用以祈福和辟邪。其功能和它上面所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息息相关。为何?唐以来,地狱观念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念诵《陀罗尼经》就能灭罪度亡、免除地狱等恶道之苦,兼及祛病延寿、禳灾祈福,乃至镇护土地、保境安民等。经文称“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经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恶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须臾闻此陀罗尼经,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应受重重流转生死……更不重受”。

经幢如何实现庇护生者、超度亡者的功能?“尘沾影覆”即可,即人们若见到写着此陀罗尼的绢或纸张,或者与安置此陀罗尼的塔寺、幢竿、高山和交通频繁的通衢要道等接近,甚至只要幢影映身,或者风将幢上的尘埃吹落在身上,都可以消除所有罪业而不至堕入地狱。
唐人因信仰、遵奉此经而广植经幢。经幢还有一些变体,比如灯幢,上也有刻《金刚经》的,这些在本卷均能看到。《经幢卷》所收录的44尊经幢,是西安碑林将其所藏首次结集出版。对于读者来说,可以一次性看到这么多经幢,也十分难得。

作者简介
赵力光,毕业于复旦大学,二级研究馆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馆长。主要从事古代碑石、墓志、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以及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
裴建平,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馆员,西安碑林博物馆现任馆长。主要从事古代碑志、石刻艺术、佛教造像和博物馆学研究,尤致力于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
编辑:宋兵 李宣仪责任编辑:王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