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如月 王勇超
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版次/2023年12月第1版
字数/ 506千字
页数/333
内容简介
《石墨镌华——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碑志集释》对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近百方碑志进行了整理考释。本书作者何如月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在接受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委托后,她在对原石拓印扫描的基础上,按照时代顺序对每一篇碑志进行了文字辨识、计算机录文、断句标点,注释了碑志内容中比较生疏的词语典故,分析其可补证史书之处,并提供原石拓片以资读者图文对照。书稿附录部分制作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藏碑刻一览表,对其材质、尺寸、保存状况等进行补充介绍;并收录了已经发表的相关考释文章论文。
作者简介
何如月,女,陕西洛南人,文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教研室,研究方向:古典文献。
王勇超,男,陕西长安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目 录】
前言
凡例
一 魏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宜阳伯冯子懿妻始平郡公主元夫人墓志铭
二 魏故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营州刺史冯君墓志铭
三 大隋使持节柱国齐国公于公墓志铭
四 大隋柱国岐州刺史广宗公李敏太夫人王氏墓志铭
五 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二部尚书司农太府卿太子左右卫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故苏使君之墓志铭
六 大隋右光禄大夫豆卢世琮墓志
七 大唐才人田氏墓志
八 京师灵应观主李墓志铭并序
九 隋故仪同三司资州长史田君夫人襄城郡君赵氏墓志
一〇 大唐故太府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杨府君墓志铭并序
一一 大唐故使持节郓州诸军事郓州刺史上护军鲍使君墓志
一二 大唐故郓州刺史鲍府君夫人何氏墓志铭
一三 大唐太子左卫率府郎将辛君墓志铭并序
一四 大唐故致仕宣威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柱国会稽公尹府君墓志
一五 唐故遂州长史何府君墓志铭并序
一六 大唐故使持节渝州诸军事渝州刺史上护军杜府君墓志铭并序
一七 大唐宣州溧水县令朝散大夫同安郡开国公故郑府君墓志铭并序
一八 大周故隆州沧溪县丞韦府君墓志铭并序
一九 隋故寜州治中河间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二〇 大周故仓部郎中陕州长史韦君妻河南县君元氏墓志铭并序
二一 唐故韩府君夫人王氏志铭
二二 大唐故卫尉卿赠工部尚书幽州刺史齐国公崔府君墓志铭并序
二三 大唐故宣州溧水县令郑府君夫人云氏墓志铭并序
二四 大唐故游击将军左领军卫京兆府甘泉府右果毅都尉赐紫金鱼袋广平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二五 大唐故通议大夫行易州司马上柱国何公墓志铭并序
二六 故朝议郎行太常寺丞裴君夫人河南白氏志铭并序
二七 大唐故洛州司士韩公墓志铭并序
二八 唐同德兴唐观故尹氏墓志铭并序
二九 大唐华州太中大夫上柱国资州司马别敕检校陇右诸监牧使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三〇 大唐西京至德观主大洞三景张练师墓志铭并序
三一 大唐故云麾将军弘农杨公墓志铭并序
三二 唐右金吾将军程公故媵和容墓志并序
三三 唐故太原府盂县尉廉公墓志铭并序
三四 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殿中少监兼濮州别驾郭公墓志铭并序
三五 唐故朝散大夫九成宫总监韩府君墓志铭并序
三六 唐故忻王傅北平田公墓志铭并序
三七 大唐故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冯府君之墓志铭并序
三八 唐故殇女北海王氏墓志铭并序
三九 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四镇北庭行军兼泾原等州节度营田观察处置使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会稽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司空康公墓志铭并序
四〇 唐故正议大夫守虔州刺史上柱国河东裴公墓志铭并序
四一 唐故太中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兼太仆卿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吏部尚书段公墓志铭并序
四二 唐朝议大夫行内侍省奚官局丞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赐绯鱼袋李公故夫人北海西门氏墓志铭并序
四三 唐故朝请郎行光州光山县主簿云骑尉赵公墓志铭并序
四四 唐故将仕郎守右监门卫率府长史张府君墓志铭并序
四五 唐前邠州三水县令牛君衡故夫人冯氏墓志铭并序
四六 唐颍川□仙尉故夫人安定梁氏墓志铭并序
四七 唐故太原府兵曹陈府君墓志铭并序
四八 唐故巢氏夫人墓志铭并序
四九 唐故楚州司仓参军吴兴姚府君墓志铭并序
五〇 大唐故内弓箭库使金紫光禄大夫守左领军卫上将军赠特进刘公墓志并序
五一 唐故魏王墓志铭并序
五二 唐故太中大夫前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吏部尚书京兆韦公墓志铭并序
五三 宋故朝奉郎尚书虞部郎中通判舒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
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南阳晁府君墓志铭并序
五四 宋故进士药君墓志铭并序
五五 宋故张君墓志铭
五六 宋故寿安县太君公孙夫人墓志铭
五七 宋故陇西李君墓志铭
五八 宋故忠训郎蔡公墓志铭
五九 大元故朝请大夫武昌路达鲁花赤墓志铭
六〇 明故商隐惠公孺人尚氏合葬墓志铭
六一 明故大邑县主簿王公合葬墓志铭
六二 明张天泽妻王恭人墓志
六三 大明故恭人张母蒋氏合葬墓志铭
六四 明故太中大夫浙江右参政郑公墓志铭
六五 大明故登仕郎文安县判簿宜公墓志铭
六六 流曲孙氏曾祖墓碑
六七 明故韩府教授敷泉宋先生暨配刘孺人合葬墓志铭
六八 前口原流曲孙氏大一枝伯曾祖翁墓记
六九 明故文林郎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马公合葬墓志铭
七〇 皇明敕授修职佐郎光禄寺良醖署监事光川马公墓志铭
七一 皇清文林郎江南凤阳府五河县知县池侯罗公墓志铭
七二 朝山各宫建醮碑记
七三 皇清太学生张公字朴庵墓志铭
七四 皇清王公墓志铭
七五 皇清大学生伯扶武公暨德配孙孺人郭孺人何孺人王孺人合葬墓志铭
七六 皇清例赠登仕郎义伯连公神道碑
七七 皇清例赠武略骑尉厚菴杨公暨德配敕旌节孝惠安人合葬墓志铭
七八 皇清例赠武略德骑尉云驹马公暨德配例赠太宜人张太君合葬墓志铭
七九 皇清大监元殿元雷公暨德配王孺人合葬墓志
八〇 皇清例赠登仕郎太学生佩声吕公暨德配例赠孺人刘太君合葬墓志并铭
八一 皇清恩荣寿官伯福侯公墓志铭
八二 皇清例授修职郎增贡生新三赵公墓志铭
八三 大德望朴斋党公暨德配赵孺人继配王孺人合葬墓表记
八四 皇清太学生雷公孺人李氏党氏之墓
八五 皇清大贡元登洲张公暨德配李氏雷氏秦氏车氏合葬墓志铭
八六 皇清诰封恭人先慈杨太恭人墓志铭
八七 皇清国子监太学生引泉田公墓志铭
八八 皇清大监元子引王公墓表
八九 清故大保介胡翁休征懿行碑
九〇 皇清太学生济堂侯公暨德配惠孺人合葬墓志铭
九一 皇清例赠文林郎顾山井公墓志铭
九二 皇清例赠登仕郎增贡生涵之张公暨元配李孺人継配惠孺人合葬墓志铭
九三 洛阳群斋张君暨德配朱太君合葬墓志铭
附录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碑志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碑志研究
唐段伯伦墓志考释
唐代康志睦墓志考释——兼论中晚唐政局的相关问题
唐郑玄楷墓志考释
隋唐墓志用语对汉语大词典的考释举例
刻在石头上的文化
——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藏墓志整理出书作序
葛承雍
石刻文字一直是纪念功业的重要载体,无论天地之间发生怎样的变化,留名存声可以借助石刻文字不朽。刻在青石上的墓志,无疑是千年历史陈酿后物化的史书,作为文物传递了生命的痕迹与文明的信息,保留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活动,通过『物』看到的是『人』,通过出土墓志可以复活人的历史演进踪迹。
近年关中地区出土墓志不絶如缕,加上早年流失的墓志更是不计其数。各个博物馆和博物院都把墓志作为自己馆藏的珍贵文物,它不仅是对传世文献的补充,也是可以用来破解历史之谜的重要通道。
位于终南山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个知名海内外的文化地标,多年来以石刻收藏闻名遐迩。在这里与文物面对面,可以感受历史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之美,还有很多人为了体验艺术雅趣,多次到此开展各类公益性活动。『掌门人』王勇超院长以其敏鋭的时代感和丰富经验、独到眼光,搜罗各种流散民间的石刻艺术品,其中就有不同时代的各种墓志。为了进一步展现这些石刻的文化价值,更好地服务社会,王院长对这些墓志的整理、研究,也不遗余力地鼓与呼。这种眼界和作为,必将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文化积淀更加深厚,从而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光大国学的一个重镇。
如何解读好院藏的石刻墓志,让这些文物重构历史图景,向公众呈现千年来的文化印记,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何如月教授积极承担了这一任务,她集结各路学术新秀,挑选有志于讲好中国历史故事的年轻学子,像庖丁解牛一样,剖析各个时代的墓志,追溯历史渊源、文化特质、风格造型等,从而为我们拿出了石墨鎸华这本全新视角的碑志集释。
书中涵盖的九十余方墓志,是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300多方石刻中精心挑选,上起北魏,下迄晚清,其文字内容基本上都是首次公布。这其中,以唐代墓志数量为多,墓志主人的身份从王公官吏、家眷亲属、宦官宫人,一直到僧尼道士都有。除已经发表文章考释过的几方墓志外,其他重要者还有唐中宗韦后舅父崔酺的大唐故卫尉卿赠工部尚书幽州刺史齐国公崔府君墓志铭,晚唐著名文人、笔记小说刘宾客嘉话作者韦绚的唐故太中大夫前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上柱国赠紫金鱼袋赠吏部尚书京兆韦公墓志铭等,为考察唐代政治变迁和文学交游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几方唐代僧尼道士的墓志,如大唐西京至德观主大洞三景张练师墓志铭、唐同德兴唐观故法师尹氏墓志铭、京师灵应观主李法师墓志铭,对唐长安城这座『宗教之城』中的寺庙道观分布,颇有考察价值,并由此证明唐代宗教信仰曾给这座『上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全书中收集的宋代墓志较少,但有几方未收录进宋史篇册的山东晁氏墓志非常亮眼,如宋故朝奉郎尚书虞部郎中通判舒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南阳晁府君墓志铭,志主晁仲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的叔祖父,其墓志撰者王安石,书者王汾,篆盖者张次立,都是一时名流。另一方宋故寿安县太君公孙夫人墓志铭,志主公孙夫人为晁仲参之妻,墓志书者晁端彦为晁补之叔父,也是欧阳脩门生。再次让人亮眼的是撰文者黄庭坚,他与公孙夫人之孙晁补之同为『苏门四学士』,情谊深厚,故而受托为其叔祖母撰写墓志,可见这个女性非二同小可,值得这么多『大腕』为其执笔挥毫,其墓志价值不容小瞧。
和一般石刻文献的整理方式相比,本书非常重视学术性研究,整理者们尽量挖掘碑志的史料价值,在考订文字基础上,他们把重点墓志的爬梳整理和研究考释相结合,发表了一系列揭示墓志文化内涵的文章,如唐段伯伦墓志、郑玄楷墓志、康志睦墓志等,既探究了碑志主人的家族世系、仕宦经历、迁窆葬地及相关历史问题,又在考释中兼论中晚唐政局的风云际会,云诡波谲。整理者把前期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附于书后,以便让大家进一步体会到墓志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中作为民族交融的文化带,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出土墓志充分帮助了这一点,也促使我们用更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王朝变迁。那些原生态的墓志碑刻承载着每一个特定时代的丰富信息,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堪称石质载体的百科全书。
最后,我要说的是梳理研究墓志碑刻等文物,必须放眼环顾世界,才能在文化比较中看出中国性、历史性和物质性。这些年为了吸纳全世界的文明精华,中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引进外国文物展览,很多过去我们不知的石刻艺术品和碑刻墓志也亮相于公众面前,从古埃及人神石碑到两河流域楔形石刻,从古希腊亡灵石雕到古罗马的石刻精品,还有亚欧文明交融的古印度石刻以及神秘的玛雅文化,都留下大量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碑刻文字,帮助全人类都希望通过石刻艺术去强化历史记忆,期待传之永久。由此可知,人类用石刻文字和艺术造型留下的不仅是远古智慧与古典艺术的结晶,也是社会生活折射的记录,那些碑刻墓志中的历史人物、生活场景,在研究者的解读下,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具有特殊且珍贵的研究价值。
对此,我谨向收藏石刻文献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表示敬意,向三年多来付出心力的陕西师大文学院整理人员致以敬礼。
二〇二三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