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培训>>政府培训>>正文
张桂芬:怎样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在河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培训班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6-12-14 17:43:53 点击:

为进一步提高乡镇文化站站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12月6日,河南省首期乡镇综合文化站长培训在郑州开讲,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康洁,河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崔玉山以及来自河南省各地区文化馆馆长、各乡镇的150个优秀综合文化站站长参加培训。在此次培训上云南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张桂芬结合丰富的工作经验就“怎样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向参加培训的150余名河南省基层乡镇文化站站长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怎样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文化馆长站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心中有全局。这个全局,就是群文工作的全景式、大战略。再长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就能到达;再多的事,事事用心去做,就能做好。热爱本职岗位、善于学习进取、争取多方支持、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努力,我们就能够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热爱本职岗位

热爱本职岗位是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心态。把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当作事业来做。

热爱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生率真的喜欢,也就是常言说的,从小就喜欢唱唱跳跳,这也是我们云南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我们共同的精神价值与生活方式,就是喜欢唱唱跳跳,能歌善舞。所以,实现儿时的愿望,来做文化馆站的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被人羡慕的、父老乡亲们喜欢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这种热爱的层次是很重要的层次,是基础层次,但它属于热爱本职岗位的自然层次、低级层次。

第二个热爱的层次是责任和担当,这是通过学习实践后产生的较高的层次,包括实现理想、创造业绩、不怕苦和累,愿意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创新工作方式,服务基层群众等。

一开始就喜欢和热爱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到后来的发展,可能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直坚守坚持下去,从热爱的低级层次转化到高级层次,从天真率性的热爱,成长为理性智慧的热爱,基层文化工作做得很好,富有创造性,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群众喜欢,各级领导肯定,创建了优秀的文化馆站。二一种是,虽有初期热爱,后来做得不怎么样,得混且混,平平庸庸,应付差事,不善于学习,缺乏创新,在其位不谋其事。文化站成了空馆闲站,铁将军把门。这样的同志,对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拖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后腿。

另一种人,一开始不热爱,或者不太十分热爱,勉强被安排到文化馆站工作,后来慢慢热爱起来,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很有意义,越来越热爱,工作越做越好。

我的家乡是中央红军长征驻扎过的云南寻甸柯渡乡,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并且在这里发布了抢渡金沙江的命令。我就是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村姑,高中毕业后,1984年10月,被招到乡文化站工作,当时的文化站无房无书无设备,像一首歌里唱的“一无所有”。就是因为热爱,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在乡领导的支持下,在省文化厅领导的支持下,1985年10月建起了五间300平米的文化站。

我响应以文补文的号召,放过录像,开过餐馆、发廊、茶室,还卖过年画等,想尽一切办法创收,来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二、善于学习进取

善于学习进取是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方法。

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学习包括了思想政治学习与业务技能学习两个方面。

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摘自2014年10月1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我们光有热爱还不行,要具备做好工作的本领,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文化站的工作,有人形容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创作、非遗保护、文物、广播、电视、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科技的宣传、体育、摄影、美术书法、图书、展览等等。如果我们不善于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掌握基本技能,我们就不能适应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我当时从学唱花灯,学跳舞,学编导开始,慢慢掌握了出黑板报、照相、图书管理分类、体育比赛、发现文物、创作剧目、策划组织大型活动等技能。通过这些活动,提高锻炼和积累了我丰富的基层文化工作经验。

文化馆文化站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云南省的省委书记李纪恒,也是文化站长出身。河南的全国著名剧作家姚金城,也是从县级文化馆走出来的。只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都有可能成为领导和艺术家。

三、争取多方支持

争取多方支持是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支撑。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主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是一个文化站长协调能力的具体体现。

首先是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学会做领导的工作,依靠集体的力量,认识自己的微不足道,只靠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好的。对争取支持的项目,自己要有信心,能够做好,取得成绩,让领导满意。

其次是争取社会的支持,学会与社会的沟通。我们的一切文化服务、文化活动,都是一方水土的人文精神的体现,都是父老乡亲的精神价值的体现。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了人民群众、单位学校、企业老板等等。敬重他们,歌颂他们,宣传他们,服务他们,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的特点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活动,让他们体会到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第三是争取家庭的支持,学会做亲人的工作。

文化站的工作很苦很忙,特别是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要求我们越来越严,家里的事情顾不了,管不了,很难周全,如果我们不处理好家庭关系,不及时沟通,赢得家庭的支持,就会影响工作。

四、创新工作方式

创新工作方式是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功夫。

首先,活动创新。结合当地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例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傈僳族的阖时节等,一年一特色,一年一亮点。

其次,培训创新。我们的培训要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不断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术人才,重心下移。

第三,品牌创新。品牌是通过时间、人民群众的检验产生的。我们在创作剧节目、活动项目的时候,要注重品牌的效应,品牌的影响。比如,我们云南的赛装节,就是文化站长创造的品牌,一开始只是组织村里的彝族妇女,穿上盛装,聚会对歌打跳。连续举办十多年来,现在成了云南的一个民族节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

第四,服务创新。我们就尽量提供菜单式服务,重心下移,方便群众。改变过去人坐在文化站里面等着人来活动的被动局面。

五、文化站工作的收获与亮点

(一)锻炼了我抓创作的能力

20多年前,我组织策划了大型花灯剧《红日照柯渡》,反映了红军长征过我家乡的题材,歌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北上抗日的精神,歌颂了民族团结。该剧动员调动了农民、干部、民警、医生、老师、学生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从剧本创作、导演、音乐、服装等,到人员组织,生活安排,都是我一手操办。从而锻炼了我抓创作和组织、协调的综合能力,为我后来担任县、乡领导和省级院团领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站工作期间,先后参加过十多次县上举办的各种文艺会演、体育比赛、游行方队。每次的一等奖都被我们乡包揽。

(二)锻炼增强了我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跟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除了辅导群众的文艺活动,还尽力配合乡镇的中心工作,学会了抓计划生育、种植养殖、烤烟栽培技术,学会了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复杂的矛盾等等,走村串寨,山高路远,有时候还冒着生命危险。

(三)锻炼了市场经营的能力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为了筹集活动经费,只有自力更生,开展多种经营,以文补文,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四)锻炼提高了我的管理能力

总之,我在文化站工作十三年,后来担任乡镇领导、县级领导,以及省级院团领导,都和文化分不开,一路走来,在各级组织的培养下,我的党性修养得到不断的提高,业务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学会了坚守,初心不变,增强了我对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没有文化站十三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也就不会有我今天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认识、情感和担当。

文化站长很荣光,文化站长不好当。但是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的党需要我们,我们的人民需要我们,我们跟老百姓的距离最近,我们和老百姓的感情最深,我们是基层文化服务的主要力量,要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问题,靠的就是文化站长的生力军,群众文化的春天早已到来,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在这样好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尽心尽力,创造性地做好工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愿河南的各位文化馆长、文化站长,幸福吉祥,心想事成。

谢谢大家。

张桂芬馆长简介

张桂芬,女,云南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21岁担任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乡、仁德镇文化站长,任职13年,后历任副乡长、副县长、云南省话剧院副书记副院长、云南省花灯剧院书记等职务。所组织策划、监制出品的话剧、歌舞剧、花灯剧、滇剧、音乐、舞蹈作品,参加全省全国展演,多次获得文华奖、群星奖,以及省展演精品工程奖、彩云奖等奖项。

来源: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IwNDgwMA==&mid=2649588046&idx=1&sn=e2b4cccfeba1acb56365e16d82854638&chksm=f038e5e1c74f6cf7325cfad619e064e2f4cee6254416528bad687e94b3d28667e19b9ed86749&mpshare=1&scene=1&srcid=1214pg8k1bxid3HBtsbDP6NU#rd

政府培训
专家顾问
研究团队
新 书 架

版权所有: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吉庆路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