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旅游学院 姬秋雁
在洛阳师范学院画室里,常有一个身影在晨光中伫立。这位老师时而俯身调色,又不时起身指点学生。他就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洛阳师范学院李建忠教授。从1986年踏入洛师校园至今,他用四十载的坚守,在画布上描绘时代,在讲台上培育栋梁,以匠人之心践行教育使命,用艺术之力诠释劳模精神。
一、画室里的“改革者”:让艺术教育扎根大地
“美术不是闭门造车,要让学生的画笔触碰到生活的肌理,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这是李建忠常说的话。在美术教育领域,他始终扮演着“开拓者”“探索者”的角色。上世纪90年代,当传统美术教学还停留在“临摹-写生”的单一模式时,他已敏锐地意识到:艺术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与生活共鸣。
李建忠率先在学院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改革。那时,反对声浪不小:“油画教学就该重技法,搞这些花架子有什么用?”但他坚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实践。他带着学生走出画室,钻进洛阳老城的胡同,蹲在邙山的田间地头,把斑驳的土灶、沧桑的砖墙都搬进画布。他指导的学生作品《土灶》,最终在全国美术展中获奖,这成了他的先进理念最好的实践证明。
2003年,他尝试将“蛋彩画”这一古老技法引入课堂,由于材料昂贵、工序复杂,不少学生打起了退堂鼓。李建忠没有强行推进,而是自己买来颜料,在工作室里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创新。当他用蛋彩画技法完成《干果》系列,斩获第八届全国美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时,学生们终于明白:所谓创新,是在传承中寻找突破。如今,“工作室制”已成为洛师美院的金字招牌,而他当年那句话语“让画笔沾着泥土香”薪火相传,仍在被践行。
二、画布外的“点灯人”:以劳模精神照亮育人路
2009年4月,李建忠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对教育事业不计回报的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初,学校美术系刚成立,师资匮乏。李建忠每周课时超过20节。有一年冬天,他患了重感冒,嗓音沙哑到说不出话,却硬是抱着画板站在讲台上,用手势比划构图,在黑板上写满批注。学生们偷偷录下他咳嗽的声音,多年后还在聚会上笑着说:“李老师的粉笔灰里,都带着止咳糖浆的味道。”
除了知识和技法的传授,他更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作为根本准则,用言传身教完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教育学生担当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时代使命,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常说:“学画先学做人,画布上的笔触骗不了人。” 有个学生,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专业颜料,偷偷用广告色代替。李建忠发现后,把自己珍藏的进口颜料分成小份,悄悄放在学生的画架旁,还附了一张纸条:“艺术不分贵贱,但若用真诚对待每一笔色彩,作品自会有温度。” 后来,这个学生成为了基层美术教师,每年都会寄来自己学生的画作,信里总写着:“我一直在像您当年教我那样,告诉孩子们艺术与真诚的意义,以善举铸魂,把您的善意一直传下去。”
他常说:“劳模不是光环,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每年暑假,他都主动留在学校指导学生创作,画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有一年夏天,画室空调坏了,他汗流浃背地修改学生作品,后背的衬衫湿了干、干了又湿。学生们心疼地说:“老师,歇会儿吧!”他却笑着摇头:“画不等人,你们的才华更等不起。”这份 “等不起” 的紧迫感,这份对艺术、对学生的赤诚,让 “责任” 二字深深刻进了学生们的心里,持续影响他们的人生。
三、岁月里的“守艺者”:用画笔书写时代答卷
从《干果》里的质朴民生,到《挥彩中原》里的厚重文化,李建忠的画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他认为,艺术家既要“低头画画”,更要“抬头看路”。
2014年,他带领学生参与“河洛文化壁画创作工程”。为还原唐代壁画的色彩,他带着团队多次往返龙门石窟,在烈日下记录岩体的光影变化,在图书馆查阅古籍中的颜料配方。有学生不解:“用现成的图片参考不就行了?”他严肃地说:“艺术可以浪漫,但历史必须真实。我们画的不仅是壁画,更是文化根脉。”最终,这幅长达30米的壁画在洛阳博物馆展出时,有人指着画中的佛像说:“这和我小时候在石窟里看到的一模一样!”他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沉睡的文化遗产在画布上 “复活”,用实际行动诠释文化坚守。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李建忠仍未停下脚步,题为“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新画作正在被酝酿。画布上,有车间里的工匠,有田埂上的农民,有讲台上的教师,每个人物的眼神里都透着坚韧与希望。他对围在身边的学生说:“劳动创造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人看见劳动者身上的美与力量。”
四十载教坛耕耘,李建忠深入生活,触摸时代脉搏,用画笔描绘着大地的变迁、时代的风貌;扎根人民,为人民而创作;不遗余力地培养德才兼备的美术人才,用行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校园,有的成为美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有的在艺术领域绽放光彩。正如他常说的:“我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画好画,教好人。”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一位劳动者对事业的忠诚,一位教育者对时代的担当。
当夕阳透过画室的窗户,那支握了半辈子的画笔,仍在画布上细细勾勒——勾勒着新时代劳动者的笑容,勾勒着河洛文化的新图景,也勾勒着艺术传承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