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旅游学院 余静雯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陶瓷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中,三彩艺术更是以其独特的色彩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河南洛阳,有一位以三彩艺术闻名遐迩的大师,他就是郭爱和。他不仅是洛阳三彩的创烧者,更是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现代传承者和创新者。郭爱和的一生,是与三彩艺术紧密相连的一生,更是以美育人、用艺术点亮时代青年心灵的一生。
郭爱和于1964年出生,自幼便受父亲与哥哥的影响,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他考入了洛阳师专(洛阳师范学院前身)美术专业,从此与三彩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年代,洛阳的美陶公司正以其生产的九都牌“唐三彩”闻名遐迩,这些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艺术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还远销海外,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然而,郭爱和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要让三彩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就必须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1986年,郭爱和从洛阳师专(洛阳师范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创立了壁画工艺研究室。正当大家都在热衷于制作三彩马和三彩骆驼等传统工艺品时,他却独辟蹊径,潜心研究平面三彩和三彩壁画。他认为,三彩艺术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型和题材,而应该与时俱进,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和审美理念。于是,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艰苦探索,从釉料的配制到烧制工艺的改进,从图案的设计到色彩的运用,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完美。经过数年的努力,郭爱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创制的三彩釉画色彩丰富、造型独特、题材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他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洛阳三彩”,以区别于传统的唐三彩。这一创新之举不仅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也为三彩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然而,郭爱和的艺术之路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美,更在于它能够启迪人心、滋养灵魂。于是,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的孩子们。他发现,许多乡村学校缺乏美育资源,孩子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相对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发起了“美育中国”计划,并亲自走进乡村学校,为孩子们义务授课,传授三彩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大师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和爱心为乡村孩子们搭建起了一座座通往美的桥梁。这些桥梁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了艺术的魅力,更让他们学会了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
经过多年的努力,“美育中国”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数百所乡村学校设立了“当日美育教室”,数万名乡村孩子因此受益。他们不仅学会了绘画和制作三彩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启迪。他们开始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用美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面貌上。
除了以美育人之外,郭爱和还非常注重三彩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他先后建立了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中国三彩艺术馆和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等艺术机构和教育基地。这些机构不仅为三彩艺术的展示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更为三彩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在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三彩艺术并投身其中。他们不仅继承了郭爱和的技艺和精神,更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三彩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郭爱和的一生是与三彩艺术紧密相连的一生。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汗水为三彩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以自己的爱心和奉献为青年们点亮了心灵的灯塔;他以自己的行动和理念为人们诠释了美育的真谛;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三彩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教育家和传承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相信,时代青年会不负韶华,茁壮成长,未来会有无数个像郭爱和一样的人,以美育人,以美涵养心灵,以艺术点亮人生,描绘美育发展的新篇章。
(指导老师:陈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