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马凝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正默默书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篇章。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建设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以实际行动诠释“小我”融入“大我”的典范。他的一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教育、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显著进步。
王建设老师,自1983年从洛阳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毕业以来,他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将毕生所学无私地奉献给了学生。从物理教育到科学技术哲学,再到思想政治教育,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多个领域,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课外关心学生的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在洛阳师范学院,王建设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他坚持“课程政治性为首,课程理论性为基,学生未来就业为导”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形成了“严肃不失幽默、严格不缺亲切”的教学风格。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王建设老师的故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如果还有援疆的机会……”记者话音未落,他脱口而出:“那我一定还会再去!”2008年至2009年,王建设老师响应国家号召,远赴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支教。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与同事们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工作,为改善教学条件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昏暗的教室终于装上了明亮的日光灯,照亮了孩子们求知的眼睛。
在援疆期间,王建设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成为了民族团结的生动教材,激励着更多的人们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建设老师的援疆经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团结之花在中国大地上绚丽绽放,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王建设老师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感人瞬间。他曾在养母和亲生父亲相继离世时,选择坚守在援疆岗位上,未能见到亲人的最后一面。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建设老师的故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无数普通人无私奉献的缩影。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斗争,无数像王建设老师这样的普通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王建设老师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到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再到社会责任的无私奉献,他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篇章。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更应铭记像王建设老师这样的普通人的贡献与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携手并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